人類與骨骼有關的六大驚人事實
據國外媒體報導,骨頭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人們很少意識到,骨頭其實也是一種活組織。它們在折斷或破裂後能夠自我修復,但除此之外,它們也會根據我們的日常活動不斷重塑自身形態。在本文中,我們將為你介紹與人體骨骼有關的幾點有趣事實。
資料圖
1、並非每個人都有206塊骨頭
教科書上指出,人類骨骼共包括206塊骨頭。但嬰兒出生時,體內骨頭的數量多達300多塊。這些骨頭最開始都是軟骨,隨後在出生頭幾年間逐漸礦物質化。在這一過程中,有些骨頭便會融合在一起。
有些人生來骨頭就比別人多,如多長了一根肋骨、手指或腳趾。有些人甚至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長出額外的骨頭。一項近期研究顯示,由於營養狀況改善和體重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又重新長出了“豆骨”(一塊豆子形狀的小骨頭,位於膝蓋後方)。
2、人類骨骼高度會不斷變化
孩子的身高在出生後第一年變化得最迅速。等到青春期中後期,我們就基本達到了成年時的身高。但就算骨頭不再生長,身高還是可以變化。
關節處的骨頭上覆有一層軟骨,即一層由水、膠原、蛋白多醣和細胞組成的橡膠狀組織。一天過後,全身軟骨(尤其是脊柱中的軟骨)會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壓縮。因此每天晚上的你都會比早上起床時矮一些。還好躺著睡一晚之後,軟骨就會恢復到正常大小。而在太空中,微重力環境起到的作用剛好相反:宇航員執行完太空任務後,身高最多可增加3%。
不僅僅是軟骨,就連骨頭本身也會在衝擊力的影響下變短。科學研究顯示,跑步時的衝擊會使脛骨暫時性縮短1毫米。
3、只有一塊骨頭不與其它骨頭相連
人體內的骨頭大多不會孤立存在,如髖骨就與大腿骨相連。但並非所有骨頭都是如此,唯一的例外就是舌骨。
舌骨呈U形,位於舌頭底部,由顱骨底部的肌肉和韌帶及上方頜骨固定。這塊骨頭讓人類(以及尼安德特人)得以說話、呼吸和吞嚥。
舌骨骨折的情況非常罕見。假如屍檢時發現舌骨斷裂,可能會被作為扼殺或自縊的證據。
4、骨髓不只是為了把骨頭內部填滿
大腿骨等較長的骨頭中填滿了由脂肪細胞、血細胞和免疫細胞構成的骨髓。兒童體內的骨髓呈紅色,體現了骨髓在生成血細胞中發揮的作用。而成人體內的骨髓則呈黃色,其中含有佔全身10%的脂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度認為骨髓中的脂肪細胞除了填充空間之外別無他用。但科學家近來發現,骨頭內部的脂肪其實具有重要的新陳代謝和內分泌功能,可對全身健康造成影響。
5、最小的骨頭在耳朵裡
人體最小的骨頭是錘骨、砧骨和鐙骨,統稱“聽小骨”。它們的作用是將空氣中的振動傳遞到內耳的液體中。這些不僅是人體中最小的骨頭,也是唯一自1歲之後就不會發生重塑的骨頭。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骨頭形狀的變化可能會影響聽力。
聽小骨在考古學和法醫學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當胚胎還在母親子宮中時,這些骨頭就已經形成了,因此通過同位素分析,可以幫助專家分析無名成年人骨骼的母親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
6、骨頭可以引發壓力
交感神經系統是人體為激烈活動做好準備的應對機制,即所謂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科學家一般認為,該反應與人體在緊張情況下分泌腎上腺素有關。但研究人員在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由成骨細胞釋放的骨鈣素才是應激反應中的關鍵激素。
相比其它正常小鼠,通過特殊方式餵養、無法分泌骨鈣素的小鼠在緊急情況下不會產生“戰鬥或逃跑”反應。科學家還分析了人體內的骨鈣素水平,發現受試者在遭受壓力之後、血液和尿液中的骨鈣素水平均有所上升。此外,骨鈣素還會停止副交感神經系統在放鬆狀態下的“休息與消化”反應,從而激活“戰鬥或逃跑”反應。
骨骼對身體的保護作用早已為人所熟知。只是除了物理性保護之外,誰能想到骨骼還能提供如此重要的生理性保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