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商場店員鼓動“體驗”電子煙稱無毒無害
國家煙草專賣局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通告》,再次重申,要求各類市場主體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記者調查發現,relx銳科、yooz柚子等多家品牌的電子煙,都選擇在來福士、龍之夢、晶品購物中心等年輕消費群體較多的商場開設線下實體店,福祿flow更是將專賣店開到了大學校園門口的商場裡。
各家品牌的銷售員均證實,電子煙的主要消費群體就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但對於消費者的年齡如何判斷,卻鮮有標準。
更誇張的是,不少商家稱,電子煙無毒無害還可以幫助戒菸,鼓動前來諮詢的消費者抽煙體驗。
電子煙營銷 之 商場設店
20分鐘介紹了七八種水果口味的煙彈
10月28日-11月1日期間,記者在走訪這些電子煙門店或攤位時發現,無論什麼品牌的電子煙,煙彈和煙桿的外包裝普遍採用明亮的糖果色作為主色調,且大多配合潮流感十足的水果配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甜蜜的水果糖。
而在電子煙的口味方面,也是以水果、飲料為主,包括桃氣烏龍、橘子汽水、冰西瓜……
搭配煙彈的煙桿,同樣也是“顏值出眾”,粉色、漸變色、彩虹色等都是年輕女性消費更為喜歡的顏色。
在靜安寺晶品購物中心4樓,yooz和relx兩個電子煙品牌的門店相鄰而設,記者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剛一走近yooz櫃檯,服務員立刻熱情地向記者推銷起了電子煙的品種。
“你可以先試試這個,蜜桃口味的,小姑娘一般都喜歡這個。”隨即,這名看起來二十七八歲的女店員從展示櫃裡拿出一個粉色的、口紅大小的電子煙桿,往煙桿上放了一顆黑色煙彈,再套上一個白色的一次性嘴套,組裝完畢後,遞給記者嘗試。
深吸一口之後再吐出來,記者面前出現了一團煙霧。
這名店員馬上介紹說,電子煙的好處就是沒有二手煙,別看煙霧吐得大,用鼻子去聞味道還是香香的水果味。
女店員一邊說著,一邊拿出自己的電子煙桿吸了一口,吐出煙霧讓記者感受一下味道。接下來的20分鐘裡,這名女店員熱情地向記者介紹了桃子、紅酒、芒果、薄荷等七八種口味的煙彈。
而在相鄰的relx門店,在嘗試之前,二十七八歲的女店員首先詢問記者以前是否抽過煙。
得知記者沒有菸齡後,她“貼心”地提示記者,吸煙之後可以只“過嘴”不要“過肺”,“就是吸到嘴裡含一含,不要往下嚥,不然容易嗆著” 。
然後,她將電子煙遞到記者手中,同樣熱情地讓記者嘗試了8種口味。“我的經驗是,不抽煙的人其實不怎麼上癮,我平時在這裡沒事也抽,但也沒覺得有癮。”
在長寧龍之夢,relx電子煙的門店設在B2層,旁邊很多賣零食糕點的店鋪,人流量頗多。
看到記者在門店前駐足,店家非常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起了電子煙的使用方法,同樣也讓記者嘗試了各種口味的煙彈。
在長寧來福士,則有一家品牌為“雪加”的電子煙門店,二十四五歲的男店員聽說記者並無菸齡,同樣讓記者嘗試了各種口味的煙彈。
“我們這邊的顧客基本都是年輕人,超過35歲的話,我建議就不要買了,他們可能會抽不習慣。”
相比較而言,“雪加”在普陀區我格廣場的門店,二十四五歲的男店員更為熱絡。
他熱情地向記者推薦各個口味的煙彈的同時,還經驗老道地配上了自己的點評:橘子汽水味的煙彈,他形容為帶氣的美年達;西瓜口味的煙彈,他形容為泡泡口香糖味;菠蘿口味煙彈則被點評為奶油冰淇淋。
記者問他,沒有抽過煙的人,是不是適合抽電子煙,會不會上癮?
他回答地有些閃爍其詞:“抽這個煙的主要就是兩種人,小姑娘裝酷或者就是想戒菸的人。你要是擔心,就抽那種沒有尼古丁的。”
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生活區附近的弘基廣場內,品牌為福祿flow的電子煙把專賣店設在了這裡,這裡來來往往的大都是在校大學生。
記者佯裝是一名大學生來諮詢,30多歲的男老闆說:“在大學生群體裡,電子煙很受歡迎,賣得很好,你問同學應該都知道的。”
他還建議記者可以和同學拼單購買煙彈,“現在做活動,你們可以拼單多買幾種味道換著用,這樣更划算,反正都是一直要用的。”
電子煙營銷 之 音樂節廣告
借“潮流生活方式”搭橋,推廣俘獲年輕消費者
除了在時尚商場設立門店,鼓動消費者抽煙推廣外,不少電子煙品牌還與潮流音樂節、時尚生活節合作,試圖通過營造一種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方式,來俘獲大批年輕消費者。
李穎是上海某大學的大學生,她第一次接觸到電子煙就是今年5月份在參加某音樂節的時候。
在台下,各種電子煙的品牌廣告隨處可見,海報顏色鮮豔,設計時尚,廣告語無時不在渲染一種“潮流生活方式”。
在台上,說唱歌手們左手拿著麥克風,右手握著電子煙,一邊踩著鼓點律動,一邊“嘬”上兩口電子煙,從嘴裡吐出絢爛的煙圈。
這次音樂節還設立了電子煙體驗區,芒果、綠豆、葡萄、薄荷……琳瑯滿目的電子煙口味,配上絢爛多彩的外包裝讓李穎挑花了眼。在店員的一番鼓勵下,李穎嘗試性地試了幾種口味的電子煙,瞬間感覺就被吸引住了。
“你要是讓我抽香煙,我還真有點害怕,但電子煙看著就很漂亮,抽起來又是果味的,像吃糖一樣。當時嚐了好幾個味道之後,我都想買下來。 ”李穎說,自己和朋友最終各買了一個口味的一次性電子煙,兩個人邊看演出邊換著抽,“那天我們一直抽了挺久的”。
回到學校後,李穎更是馬不停蹄地向室友們炫耀起了自己的“酷”事,讓室友們也嚐嚐鮮:“大家都覺得挺酷的,其實我們也沒把它(電子煙)歸到煙的範圍,感覺更像糖,吐出來的味道都是香香的。”
然而,從5月到現在,李穎逐漸從電子煙“小白”走向了玩家之路,電子煙的每種口味,她幾乎都買了個遍,每週就能消耗一個煙彈,已正式躋身煙民行列。
電子煙營銷 之 包裝噱頭
宣稱無毒無害能戒菸,卻讓消費者吸煙量更大
除了包裝一種潮流生活方式外,電子煙在推廣時的另一個噱頭便是:“無毒無害,還能戒菸”。
陳佳(化名)是一名擁有4年菸齡的“老煙民”,由於女友的敦促,他有了戒菸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商場裡看到了賣電子煙的商店。
“店員聽說我想戒菸,就給我極力推薦,建議我先買煙草口味的煙彈,然後慢慢換到尼古丁含量更少的水果味煙彈,並一直告訴我,電子煙的成分都是無毒無害的。”於是,陳佳購買了一套電子煙設備,包括兩個煙彈和一個煙桿。
雖說陳佳有戒菸的想法,但落實到實處著實不易,想抽煙時吸兩口電子煙卻還是不解癮,“說是煙草味,跟真煙的味道還是不一樣”。
嘗試戒菸的那段日子,陳佳試圖靠抽電子煙來代替真煙,但最終失敗了。在消耗完煙草味的煙彈後,陳佳又購入了好幾種水果味的煙彈,但結卻發展成了,“煙沒戒成,電子煙還越抽越多了”“我現在是包裡揣著兩種煙,感覺是兩種都離不開了。”
隨著對電子煙的依賴,陳佳也開始懷疑起了當初店員鼓吹的“無毒無害”這一說法,他擔心自己是抱著戒菸的目的,最後卻落得“毒上加毒”。
控煙專家:電子煙是成癮物質“無毒無害”只是賣點
電子煙是否具有成癮性?是否具有戒菸功能?它真的如商家推銷時說的無毒嗎?看看專家怎麼說。
觀點1
幫助戒菸說?實際是替煙
記者在走訪電子煙門店時,不少商家在介紹時都宣稱,電子煙具備一定的戒菸功能,普遍的說辭是:可以先從尼古丁含量高的過渡到尼古丁含量低的煙油品種,最後過渡到吸食不含尼古丁的煙油品種,從而擺脫對尼古丁的依賴。
對應上述戒菸功能的說法,幾乎所有品牌的電子煙都擁有尼古丁含量為5%、3%、0%的三種產品。
“你抽電子煙肯定會比抽香煙健康多了,就算有尼古丁也比以前少多了呀,還省錢。”一家電子煙的店員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一顆煙彈等於三包香煙的量”。
記者註意到,在福祿flow電子煙的淘寶店上,給出了上述換算方法的依據:即正常香煙1包可以抽200口,1個煙彈經實驗室測試可以抽500-600口,約等於3包煙,並且標註了會有略微差異。
但是,記者從幾位試圖通過電子煙戒菸的“煙民”處卻了解到,不少人的確有“告別香煙”的趨勢,但卻陷入了電子煙的“癮”裡。
正在戒菸階段的李先生就表示,因為電子煙沒有一個量化的刻度,很難對量進行把握,加上果味香料的“誘惑”,以及使用地點的限制變少了,他總會情不自禁地一直吸電子煙,號稱能抵3包香煙的煙彈,他經常是1-2天就吸完了。
“其實這個量,我也是蠻擔心的,我覺得電子煙的戒菸功能只是偷換概念,我只是把癮轉移到電子煙上去了。”李先生說。
對於電子煙可以戒菸的說法,中國控煙協會副會長、控煙專家姜垣認為,目前國外確實也有研究表明,電子煙是有替代傳統煙草的作用,但這並不能叫做戒菸,更準確地說應該稱為替煙:“我們的建議是不要抽煙,包括傳統煙草和電子煙。”
觀點2
無毒無害說?不科學
除了“戒菸牌”,電子煙另一個主打的賣點就是“無毒無害”。
那麼,電子煙真得是健康無害的嗎?國家煙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胡清源指出,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國外期刊曾有多篇文章刊載論述了丙二醇、甘油在長期的大劑量暴露下,會有稀薄毒性:“在電子煙裡,這些物質(丙二醇、甘油)是作為溶劑形態存在的,是會產生稀薄毒性和氧化應激反應的,這些都會引起對人體細胞的損傷。”
針對店員強調的食用香精,胡清源同樣認為,所謂無毒無害的說法並不科學。
姜垣也指出,目前電子煙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相關規定仍然不夠完善,比如電子煙產品的內容物究竟有什麼,都加了什麼物質,每一種加了多少,都需要清晰標註,以方便監管部門去檢測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知道是否有毒有害。
觀點3
不成癮說?電子煙是成癮物質
“畢竟電子煙是成癮物質,不應該倡導青少年去接觸它。”就電子煙不成癮說法,姜垣指出,首先要明確抽電子煙就是一種抽煙行為,並不是所謂的糖果、飲料、食品,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對此進行了明確劃分,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兩種電子煙產品,一種是對尼古丁進行加熱的iqos,另一種則是現在討論比較多的電子尼古丁推進系統ends。
國家煙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胡清源也指出,在電子煙中添加香精,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是很強的。他類比了美國的現狀,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由於電子煙中的香精誘惑,美國高中生使用電子煙的比例已經高達27%左右了,他認為這非常值得警惕。
晨報記者 榮思嘉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