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WE 大會我看到了科學的不同模樣
潛入顱內宇宙、捕捉幽靈粒子、解碼癌細胞免疫、展開星塵與弦……如果你對這些奇妙的科學現象懷有好奇,那麼,就不容錯過騰訊在11月3日召開的2019騰訊WE大會。這場始於2013年的科學活動如今已迎來第七個年頭,不同於往屆探索宇宙的方式,今年的WE大會,更聚焦於每一個“小宇宙”,通過各個小宇宙的探索,去窺見大宇宙的輪廓。
儘管探索方式不同,但今年WE 大會的嘉賓真容依然強悍,嘉賓陣容主要包括:
- Carl June:權威癌症免疫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 Brian Greene: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 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 施路平: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
- Hod Lipso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權威專家
- Jennifer Jackson: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地質物理學專家
- Magdalena Skipper:《自然》總編輯,遺傳學家Editor-in-chief of Nature
在大會現場,專家們也分享了一些各自領域內的研究內容,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大牛“們都講了些什麼。
王貽芳:大眾應該相信科學家是有追求的
作為當代最知名的高能物理學家之一,王貽芳曾領導團隊測出了“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第三種振盪模式。也許對普羅大眾來說,中微子距離我們很遙遠,但事實並非如此。王貽芳在演講中提到,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這個世界上、這個宇宙裡面,就不會有一個有密度漲落的結構,沒有這樣的一個結構,自然銀河係與人類就不會存在。
既然中微子已被證明存在第三種振盪模式,那麼下一個階段的研究將指向什麼方向呢?
對此,王貽芳表示,接下去希望確定三種中微子的質量順序,這個實驗就是正在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同時,考慮在未來對江門實驗升級,用於尋找一種完全新的衰變(無中微子雙β 衰變),確定中微子是否是其自己本身。
此前,王貽芳為首的中國科學家提出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這項計劃曾引起了熱議。針對於此,王貽芳在演講中再次強調了建立大型對撞機的重要性,他說道:
這樣的大型裝置會在基礎物理研究領域帶來很多的機會,首先會推動國內一些現有技術的發展,包括精密機械、低溫、真空、自動控制、抗輻照芯片、計算機等。另外,它還會使國內現在空白的一些關鍵技術、高技術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說大功率的微波器件,還有大型的製冷設備、超導磁鐵等。
對於社會中的一些熱議與質疑,王貽芳在採訪中表示,大眾的質疑可能源於對基礎科學的不了解。他認為,大眾不要過度帶有功利心去看待基礎科學研究,應該相信科學家是有追求的,給科學家空間。
最後,王貽芳還在採訪中澄清了一個事實——建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預估造價為360 億元人民幣,而並非他人所指的需要上千億人民幣。
Hod Lipson: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終將會出現
Hod Lipson 是“粒子機器人”研究團隊的領頭人之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總監,主要致力於創造出有自我意識、會自我複制、有創造力的機器人。
Hod Lipson 在演講中介紹到,自我意識並不是一個非黑既白、非有既沒有的東西,而是有不同層次的,也就是說能夠預想到未來有多遠以及整個時間框架,並且這種預見性是在模擬中做出規劃的。
當前,機器人是能夠在模擬訓練中學習的,但這些模擬都是由工程師創造出來的,而Hod Lipson 所研究的,是想讓機器人能夠獲得自我模擬、自我建模。他提到,他們想做的粒子機器人,可能是由成千上百個粒子組成,即便其中20% 的粒子壞掉了,也仍然可以繼續運作,而不是單一形態的。
不過,如果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人們不免擔心其會造成不可控的影響,對於這方面的擔憂,Hod Lipson 在採訪環節中作了回應。他表示,儘管人工智能既強大又危險,但這個技術非常值得擁有。但對於這項技術,人類需要知道它能夠強大到什麼程度,給予它尊重,並確保能夠恰當地使用。
另外,他也直接地表示,對於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目前依然沒有答案,但這項技術依然還是會繼續發展,而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也終將會出現。
Brian Greene:我們的宇宙或許只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
Brian Greene 是超弦理論的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卡拉比丘空間的”鏡像對稱性“、彗星起點等,這些成果對弦理論及天體粒子研究開闢了重要的道路。
但更為可貴的是,Brian Greene 除了在科學研究上有所成就,在科學知識的普及上,他也是身體力行。Brian Greene 不僅創辦了”世界科學節“(一場旨在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的活動),還出版了《宇宙的琴弦》等科普讀物;而此次參加騰訊的WE 大會,也是Brian Greene 的一次科普之旅。
在Brian Greene 看來,在微觀世界中,除了有夸克、電子等顆粒組成,還存在著非常微小且振動的弦,而這些能量弦,也就是物質的核心。
Brian 設想,世界萬事萬物的所有東西,都是來自於星系能量弦的振動方式。基於此,周邊世界便是多維度的。同時,Brian Greene 也在演講中提到了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他說道:
也許以後,會認為我們的宇宙並不是宇宙空間的中心,而只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
Jennifer Jackson:地心腫塊對塑造地表起著重要作用
Jennifer Jackson 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她曾帶領團隊發明了”地震層析成像法”技術。通過這項技術,她和團隊發現了地心中存在著兩個巨型“腫瘤”。她認為,這樣的腫塊,哪怕是小腫塊,也在塑造地表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可以對地球內部進行更高清的成像,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腫塊對於每一個行星可居住性的影響。
Jennifer Jackson 這一腫塊的新發現無疑是一個大突破,有科學家猜測,這兩個深埋地球內部的異物可能關係到環太平洋火山帶以及地球板塊的形成和運動,甚至可能關係到38 億年前地球生命的誕生。
事實上,對地心的探測不僅能夠了解過去,還能夠影響現實生活,Jennifer Jackson 在採訪中表示,儘管地心離現實生活較遠,但地球內核有任何結晶變序的變化就會影響外核的對流,因此是會對地心的研究是會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的。
Carl June:通過喚醒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
眾所周知,癌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但在於病魔的抗爭中,人類的研究從未停下腳步,而Carl June 就是其中的鬥士之一。Carl June 是CAR-T 細胞療法的創始人之一,他曾因為對“過繼免疫療法用於癌症和HIV 感染的潛在用途”而聞名世界,被評為“全球生物製藥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在演講中,Carl June 對CAR-T 細胞療法做了介紹,他表示,CAR-T 細胞療法是通過喚醒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的,一旦接受了治療,這些注射的CAR-T 細胞便可以在體內存活很多年。目前,這一療法已成功應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腫瘤治療的臨床試驗。
不過,由於CAR-T 細胞療法是一種針對病人專門定制的治療方法,所以目前的治療價格是非常高的。如何降低細胞療法的價格,是Carl June 及其團隊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之一。對於這一挑戰,Carl June 也在採訪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隨著這一療法被更廣泛的市場應用後,會使可得性越來越高,成本也會在改進中變得越來越低。
其他
除了上述的五位科學家,在WE 大會上,還有來自中國的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自然》總編輯Magdalena Skipper、以及英國知名神經學家Tom Baden 也帶來了相關研究的分享。值得一提的是,Tom Baden 也是首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的獲獎者,這一結果在WE 大會當日得到了揭曉。
總結
無論是癌症、機器人,還是地質、例子,弦理論·······它們其實都是科學領域的各個小宇宙,儘管分佈於不同的位置當中,卻也都是大宇宙中的點點星辰。科學家們發現到,或者探索了這些小宇宙,讓它們在大宇宙空間中發光發亮。
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抬頭仰望這片由各個“小宇宙”匯合而成的星空,去了解科學大宇宙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