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次收費、5G變革、未來模式百度網盤負責人回答一切
在移動互聯網範疇,百度網盤之於百度可以說是他們觸及用戶最直接的產品。它出身於網盤混戰時代,後來通過成熟的付費模式脫穎而出,到現在可以說是用戶僅有的跨平台網盤服務的選擇,但這款產品又從來不乏討論。10月23日,百度網盤宣布非網盤會員用戶可選擇付費使用單次單日下載加速服務。
具體收費標準為,0:00-20:00加速五分鐘收費1.9元,20:00-24:00加速五分鐘收費2.9元,加速24小時收費5.9元。
官方表示上述定價為“限時優惠”,該服務收費標準未來或將有所調整。消息一經發布,引發網友熱議,觀點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花錢買服務天經地義,這樣產品才能走下去;意見向左的人認為,不光限速,還要變著法收費。
諸此種種,百度網盤總經理湯利華對話媒體,希望向外界闡釋網盤的初衷與理念,並表示外界存在需要消除的誤解,還談到了網盤的未來發展趨勢和5G新技術為網盤帶來的更多可能。
百度網盤為什麼推出“單次收費”?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一線用戶的反饋” 湯利華表示。
她認為,我們在打磨產品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更好的服務用戶,像單日單次服務的推出,就是過去兩年我們逐漸收到越來越多的用戶的反饋,包括一些專家的建議,網盤的商業模式一直被大家所關注。
那具體到“閒時”、“忙時”、“5分鐘”這樣的設定,又是基於怎樣的考量呢?百度網盤產品架構師吳天昊談到,網盤的商業模式,一般分為空間付費和會員付費兩種,百度網盤是會員付費,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麵包括20多種特權。
“對於高頻用戶來說,買會員肯定更划算,那對於低頻用戶而言,以前可能下載一次你就得花30塊錢買會員,現在只需要五塊錢,甚至一塊九就可以滿足需求,這是更多元的選擇。”
吳天昊還解釋道,“5分鐘”設計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用戶的文件可以在這個時間內完成,而閒時和忙時和帶寬成本邏輯有關,在忙時的時候帶寬成本更高。
新的付費模式推出之後,用戶“用腳投票”的反應如何,湯利華表示,大家可能認為5分鐘收費太貴了,但其實基於真實的購買數據,5分鐘的單次會員是購買最多的。“這就說明我們的產品設計確實是基於用戶需求來設計的。”
當然,收費模式也有網盤成本的因素,據介紹,在運營的過程中,包括傳輸、調度、存儲等環節都是技術挑戰和成本壓力,“只要數據在增加,成本都在增加,而且網盤傳輸就像上高速,你需要繳高速費,遇到擁堵還需要切換最佳調度。”
網盤服務的移動化發展趨勢
網盤服務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成為必不可少的必備工具。
據湯利華介紹,現在網盤的發展正在經曆三大趨勢變化,首先是移動化,除了一些辦公場景,用戶更多的活躍在移動端,而且,這裡的移動化不僅僅特指手機,還有一些延展的終端設備,網盤的能力或許在音箱上、智能電視上,大家可以隨時隨地的上傳他的數據到雲端,或者獲取數據在他的終端設備上呈現。
其次,百度網盤團隊發現用戶既然把數據放在網盤上,很大程度上不想再下載下來,而是直接操作和加工處理。基於這些需求,我們就在考慮視頻播放器是不是應該提供;倍速要慢速一點或快一點;像音頻播放器一樣,最好來一個播單;所以,這需要我們後續數據消費的服務能力要跟上。
第三,他們在思考網盤的行業定位,要尋求更多的合作夥伴,以生態的視角看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最近談到其實網盤在5G時代會是一個操作系統,提供底層的技術服務能力,那在這個系統之上,需要什麼應用和服務,這就要聯合更多合作夥伴,比如現在已經接入了第三方文檔類的服務。
5G+網盤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5G已經從概念到落地邁出了一大步,運營商商用套餐的推出也昭示著更大規模用戶即將到來。
而網盤可以說是和5G強相關的產品,湯利華表示看好5G發展趨勢,會做好準備,但也認為真正的服務落地還需要一些時間。
“百度其實是5G的參與者,一起去推動整個中國在5G的基礎設施能力的建設。從應用層面上來看,它在應用層面上還會有一個演進的過程,我們會持續保持關注。另一方面在新的基礎設施的能力上面,其實現在還不足夠完善,並不是速度馬上起來了,其實不是那麼均衡,而且未來人的需求、行為模式會怎麼變,會有什麼樣新的服務需要提供,現在還不能準確預判,我們會持續關注和探索。”
對於百度網盤的直接影響,吳天昊補充到,5G來了智能設備會普及,新的設備會產生新的數據,比如AR、VR設備會流行起來,現在視頻一個小時可能1G、2G,以後VR視頻可能1分鐘就幾個G,他也需要存儲、在線消費和使用,這是網盤的機會和挑戰。
網盤和個人云服務的未來
未來數字資產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如影隨形,是每個人最重要的人生印記。
現在,幾乎每家互聯網企業都涉及到雲業務之中,有更多面對企業用戶的上雲服務,也有網盤或手機廠商等推出的個人云服務,前景廣闊。
湯利華認為,不僅僅是手機廠商,大家都在做,原來可能是做了一個本地服務,後來發現帶來的時延、計算能力、傳輸能力問題,很多能力融合之後,服務天然可能就長在雲上,這個時候各個服務提供商可能都需要具備雲的能力。
“像手機廠商是因為他的設備終端要跟雲聯通,服務體驗會更好,另外阿里、騰訊的雲服務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就是每一家切入的點的不同,我相信未來智能設備廠商一定要提供雲服務能力,他們可能自建也可能跟網盤合作。”每家公司有自己的戰略選擇,雲端服務能力未來是標配,湯利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