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大米會怎樣?水稻產量下降40% 砷嚴重超標
據外媒報導,斯坦福大學的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最新實驗表明,隨著氣候變化,土壤中砷含量高的主要水稻種植區產量將大幅下降,並危及關鍵的糧食供應。眾所周知,水稻是全球最大的主食作物,全球有一半的人口以水稻為主要食物。
砷是一種自然產生的半金屬化學物質,在大多數土壤和沈積物中都有發現,但通常以一種不會被植物(尤其是大米)吸收的形式存在。長期接觸砷會導致皮膚損傷、癌症、肺病加重,最終導致死亡。
科學家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預測,在溫室中創造了未來的氣候條件,並在這些探索未來氣候條件下進行水稻生產的實驗表明。
實驗表明,到2100年,水稻產量可能下降40%左右,在世界上依賴水稻作為基本食物來源的部分地區可能會產生毀滅性的後果。此外,由於溫度升高導致的土壤過程的變化將導致米飯有毒砷的含量是今天大米的兩倍。
該研究合著者、斯坦福大學斯科特·芬多夫(Scott Fendorf)教授說:“ 到2100年,我們估計世界人口大約有100億,這意味著我們有50億人依賴大米,而20億人可能將無法吃飽。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即將到來的挑戰,這樣我們才能做好適應的準備。”
研究人員特別關注水稻,因為水稻的生長環境有助於從土壤中釋放砷,使其對砷的吸收特別敏感。雖然今天許多糧食作物含有少量砷,但一些種植地區比其他地區更易受砷的影響。
未來由於氣溫升高及水淹條件造成的土壤變化,導致水稻植株吸收砷的水平更高,使用自然產生的高砷灌溉水會加劇這一問題,而使用天然產生的高砷灌溉水會使問題更加嚴重。儘管這些因素不會以相同的方式影響所有全球商品,但它們會延伸到其他水淹作物,如芋頭和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