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監控頭環”到底是什麼?別妖魔化腦電技術
“希望媒體不要妖魔化我們,多了解下腦電技術。”兩天前,韓璧丞還在朋友圈有些得意地轉發外媒對自家頭環的報導,但輿論的後續發酵卻令他大感意外和無奈。“外媒的報導是基本準確的,但一些國內媒體卻根本沒有搞清楚我們的產品,也不了解腦電技術,營造了一種恐慌。”
過去兩天浙江金華一所小學使用的“教室監控頭箍”,引發了媒體報導和網絡熱議。一些國內媒體報導稱,這個頭箍可以實時監測學生上課走神,報送老師家長,避免孩子開小差。那麼,這個神秘的監控頭環到底是什麼東西?真的是實時監控學生的高科技AI監控器嗎?
想多了。BrainCo創始人兼CEO韓璧丞向我解釋說,報導涉及的學校是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中心小學,提到的產品就是他們公司的賦思頭環(Focus1)。但孝順小學用的頭環根本不是學校向他們採購的,而是公司的一位投資人、嘉銀投資董事長孔小仙自費採購捐獻給她的母校的,而且也只有50套,只是一個班級的量。
他澄清說,“賦思頭環根本不是老師監控學生上課開小差用的。講台上的老師要知道一個學生上課是否專心聽講,根本不需要這個裝置。我們頭環是幫助學生自我訓練,集中註意力進行學習的,一個星期只需要選一節課訓練一次,根本不是每節課都使用。”
“老師可以看到的是,整個班級的學生專注力訓練情況,根據學生整體的專注力程度調整自己的講課,而不是具體抓某位學生是否開小差,更別提告家長這種離譜功能了。而且我們軟件根本沒有把數據發送給家長的功能。媒體根本就沒有搞清楚具體情況。”
他強調,BrainCo的2B頭環產品目前還沒有在國內上市,暫時也不太可能進入國內教育學校系統的採購系統。那批產品是孔小仙看到賦思頭環在國外的運用情況之後很感興趣,就買了一批捐獻給金華小學。“如果我們真要在國內學校進行產品測試,也不會選擇浙江金華一個鄉村小學。國內學校會採購電腦平板等常規硬件,而不太可能採購這麼前沿的產品。”
那麼國內電商平台上售價3000多元的賦思頭環呢?韓璧丞解釋說,“那些是公開面向學生家長銷售的2C產品,雖然硬件和金華小學用的2B產品大體相似,但兩者軟件是存在不同的。我們四五個月前才開始在國內準備渠道,在天貓和京東上銷售。賦思頭環因為可以通過訓練,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所以還是吸引了很多家長的興趣。”
為什麼腦電波頭環可以提高注意力?據韓璧丞介紹,神經反饋訓練是目前公認的提高專注力的最有效方式,美國宇航員和F1賽車手都通過這種訓練方式保持專注力。而賦思頭環也是基於這個原因,讓孩子通過神經反饋訓練,來更高效地進行學習;此前,賦思頭環已經在美國波士頓地區的多所中學進行了運用,包括耶魯大學的暑期班。
這個產品已經通過了CE、IC和FCC認證,在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市場上市銷售。據他介紹,目前Focus產品已經銷售往15個國家,近15000名學生使用。僅在與南美洲的教育集團progrentis合作就帶來了超過6000名學生用戶。
BrainCo創辦於2015年3月誕生於哈佛大學的創新實驗室,創始人韓璧丞是哈佛腦科學中心的博士;目前擁有200多名員工,在杭州、深圳、波士頓設有辦公室。在過去四年時間,BrainCo已經完成了幾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主要投資者包括騰訊聯合創始人曾李青、光大控股、鼎暉投資、中國電子等國內知名投資機構,今年計劃進行B輪融資。產品擁有50多項中國專利和20多項國際專利。
實際上,我認識韓璧丞已經三年多時間了。Focus1頭環曾經在2016年CES上吸引了今日美國、美聯社、雅虎等美國主流媒體的報導。那年3月,當時還是哈佛腦科學博士在讀的他到矽谷來尋找投資人,我順手替他引薦了幾位VC,在Palo Alto的藍瓶咖啡館做了簡單的產品演示。和現在的量產上市產品相比,三年前的Focus1頭環(上圖)還是處於比較初級的原型階段,戴著比較笨重,應用方向還是操控智能家居,展示的場景也是用腦電波開電燈之類。
當時矽谷投資人就建議他可以轉向教育和醫療市場,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以及用於多動症(ADHD)兒童治療。隨後他們也的確朝著這些方向研發產品。除了媒體報導的金華小學用的賦思頭環之外,BrainCo還有腦電和肌電結合控制的假肢產品以及用於治療多動症的頭環產品,都已經基本研發完成,在杭州等地進行了測試。上圖是殘運會冠軍倪敏成佩戴BrainCo的智能假手。
接下來聊下腦機接口技術。或許把BrainCo頭環妖魔化為監控設備的媒體根本不了解腦機接口領域。
腦機接口和腦電研究是個前沿技術領域。通俗地說,腦電波是大腦在思維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形成的生物電。如果能夠通過傳感器設備精準捕捉並破譯腦電波,轉化為具體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實現我們期待許久的“意念控制”。
實際上,這個領域的研究也有數十年曆史了。最早是醫生在病人頭部置入電極來獲取神經信號,而目前商用領域大多是通過非植入方案的頭環等傳感器來博捕捉腦波。但真正的難度是降噪軟件算法和數據處理能力,即如何精準地獲取和破譯腦電波。這也是腦波研究直到過去十年才真正有所突破的原因。
美國公司Neurosky(神念科技)和Emotive都是這個領域的略知名公司,都是採用頭環上幾個乾電極來捕捉信號,Brainco也屬於這一類型。科大訊飛也曾經展示過一套腦電信號採集頭盔。
Neurosky的腦立方頭環耳機和效率大師應用都已經上市,同樣也是測量原始腦電波,獲知用戶專注度和放鬆度的產品。Emotive的腦電波頭盔Insight早在2014年就開始進行眾籌了,用於轉化腦電波信號進行人機交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下這兩款產品,我就不做廣告了。
對於癱瘓或者殘疾病人來說,腦機接口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即實現用腦電靈活控制假肢或者對外交流。舉例來說,2017年的Facebook F8大會上就曾經展示過一位斯坦福大學醫院的癱瘓病人通過腦電波輸入打字,當時只能輸入幾個單詞,Facebook希望未來可以實現每分鐘輸入上百詞。如果這一技術可以突破,那麼像霍金教授這樣的漸凍症患者就可以輕鬆與外界交流了。如果足球迷記憶夠好的話,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也有一位殘疾人使用腦機交互操縱外骨骼進行開球。
此外,治療多動症也是腦機領域的一大應用方向。2012年美國兒科醫學院就建議通過腦電波神經反饋訓練來治療兒童多動症,並將其支持力度評定為最強的一級。而《歐洲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期刊發布的最新研究也顯示,神經反饋訓練對於兒童多動症治療有著明顯的積極效果。
上圖就是今年剛剛展示的一款用於研究兒童多動症的基於P300-BCI系統的EEG腦電頭環Agent Unicorn。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對腦機接口技術非常感興趣。他也因此聯合創辦了一家創業公司Neuralink。今年7月,創辦三年的Neuralink舉辦了一個技術介紹會,分為線程、機器人、元件和算法四個部分。其中線程部分就是用一根根頭髮絲般的柔性電極置入大腦,實現單傳感器採集皮層信號。而元件部分則是將極小的處理芯片直接固定在頭皮上。Neuralink的技術或許是目前業界最先進的精准採集腦電信號和破譯信號的解決方案,但採集和處理技術依然聽起來令人害怕,更適合用於病人。
一直對腦機接口感興趣的Facebook不僅支持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美國醫療知名高校,Neuralink的算法也是該校教授研發的)的腦機研究項目,更在今年9月收購了紐約的腦波接口創業公司CTRL-Labs,將其併入旗下AR/VR業務部門。據美國媒體報導,這家公司此前的投資者包括谷歌和亞馬遜的VC,Facebook最終的收購價格可能在10億美元。CTRL-Labs的技術特點是,通過智能手錶般的傳感器捕捉肌肉神經信號,再轉化為控制指令。
略微了解一些腦電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應用產品,或許就不會對孩子頭上一個小頭環產生恐慌了吧?畢竟,提高專注力只是腦電技術一個非常淺顯的應用場景。未來這項前沿技術最值得期待的顛覆創新是意念輸入和意念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