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要清醒認識當前中國科幻的繁榮
“國內科幻最基礎的那部分還處於起步階段”。11月1日,在“第三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暨科幻作品學術論壇”現場,科幻作家、科幻基地榮譽主任劉慈欣的一席話,引發與會嘉賓的強烈共鳴。在他看來,對當前中國科幻的繁榮要有清醒的認識。
國內科幻最基礎部分還在起步階段
伴隨《三體》《流浪地球》等明星作品的推動,近幾年,中國科幻倍受關注各方關注。劉慈欣坦言,“這是以前從未沒有過的”。同時他也指出,我們在看到中國科幻表面一片繁榮的同時,也應觀照其整體現狀,“國內科幻最基礎的那部分還處於起步階段”。
從創作人數來看,與其他作家相比,劉慈欣認為國內的科幻作家群體還很單薄。“上次,參加全國文代會時,現場齊集3000多位作家代表,好像就我和張之路老師與科幻有關”。他希望科幻創作基地在今後的工作中,能致力於壯大科幻作家的創作群體,因為“必須要有一定作家數量、有一定作品數量,我們才能產出經典優秀的作品”。
在受眾群體方面,科幻作品讀者的數量也不太樂觀。有人曾說,劉慈欣憑一己之力,擎起了中國科幻的大旗,將中國科幻帶入高光時刻。劉慈欣也坦言,目前大部分科幻作品的市場規模確實有限,除個別特殊作品的特殊現象之外,大部分科幻作品的受眾都比較窄。“嚴重缺少有影響力的作品和有影響力的作者,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大部分科幻作品的影響力都十分有限”。
相應的,由於科幻文學缺少有分量、有影響力的作品,“也就很難給科幻影視提供有價值的、有影響力的原創內容,直接影響科幻影視的發展”。在劉慈欣看來,儘管科幻IP數量不少,但想找出真正有影響力的科幻影視原創內容,還是顯得非常困難。
創作題材和表現手法“有點單一”
而在創作題材和表現手法方面,劉慈欣直言中國科幻作品“有點單一”。
在建國初期,中國的科幻100%是兒童文學。上世紀80年代,科幻界力圖把科幻文學從兒童文學和科普作品中單拎出來,讓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具有自覺意識的文學品種。“轉變非常成功,但之後呈現出矯枉過正的態勢”。
劉慈欣直言,目前科幻界患有“兒童文學和科普作品恐懼症”,“生怕跟這兩者沾上邊,以至於現在國內的兒童科幻和科普型的科幻處於一種比較薄弱的狀況”。他希望科幻研究基地把這兩個領域重視起來,“這樣就能讓國內的科幻呈現一種更多元化的、更廣闊領域上的發展。”
對當前世界科幻創作的巨變應保持清醒
同時,他還提醒,中國科幻界對世界科幻正在經歷的巨大變化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科幻思維,它是一個百分之百的舶來品。正因如此,今天的中國科幻無疑深受著世界科幻文學的影響,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看美國科幻小說長大的” 。但目前世界科幻文學正在發生深刻而巨大的變革,“特別是美國的科幻文學,它和以前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科幻文學已產生巨大差異,它不再是我們既往理解中的樣子,以前它是向著廣闊的空間、時間去展開具體的想像,漸漸地,它把目光由太空投向人類自身面臨的許多問題,如種族問題、性別歧視、技術對人的異化等”。
劉慈欣認為,這種變化讓美國的科幻漸漸失去了黃金時代的那種生命力,“可能它在文學上更深刻了,在社會意義上更深刻了,不可否認的是,它漸漸失去一種活力” 。
他希望大家對當前世界科幻、特別是對美國科幻的這種變化“有清醒的態度和清醒的認知,畢竟中國科幻目前尚處類似於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這麼一個時代,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發展軌跡。”
儘管每位作家都保有各自對科幻的認識、各自的創作理念,但在劉慈欣看來,“我們應該避免把美國科幻衰落的原因當成經驗來吸取,要避免出現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