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談商業太空旅遊:望早日買到通往月球的票
“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商業太空旅遊公司,我希望中國的商業太空旅遊公司逐漸發展起來,為中國人有機會早日買到一張通往月球的旅遊票奠定基礎。”10月31日,在第二屆絲路商業航天大會上,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中科院研究員吳季表示。
(原標題:中科院研究員談中國商業太空旅遊:希望早日買到通往月球的票)
澎湃新聞記者張靜
剛剛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其太空航班的飛行票價約為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6萬元),飛行時長90分鐘,已有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603人繳納了近8000萬美元押金預定座位。
馬斯克的SpaceX去年9月說,日本億萬富豪前澤友作將成為它的首名太空旅客。前澤友作打算邀請6至8名藝術家免費同行,但這趟旅行的費用細節並未披露。
吳季說,目前太空旅遊費用太高,如果按照1萬美元一公斤計算,一個70公斤的遊客想上天,大約要花70萬美元,“目前還不包括返回的價格。”
月球旅遊要突破著陸技術,還要解決高速通信問題,“如果地球上使用的手機微信到月球也能使用是最好的。”此外,所有飛行燃料從月面提取將是最佳選擇。“如果要長期生存,給氧還要從地球帶上去。”
吳季認為,商業航天的市場體量正不斷增大,這給行業帶來信心。但他也表示,太空旅遊必須降低成本,成本的降低首先依靠技術突破,也就是突破起飛和著陸技術。“只要人類進入太空,維護成本就不是很高了。”
“人類最後一次離開月球是1972年。”自1972年阿波羅17號任務至今,全世界再也沒有開展載人登月活動。“人類不僅僅是地球上的物種,也是太陽系的物種,應加快進入太陽系的步伐。”
他表示,傳統航天的主要目的是為政治服務,無論是國防還是重大的探索項目、科學項目,全部由政府投資,政治屬性非常強。但上世紀70年代末出現突破口,國際上第一批通信衛星的出現帶動了商業航天發展。至上世紀90年代衛星逐漸標準化,大學生開始進入到商業航天領域。
“航天是中性的,既可以用於國防政治,也可以用於商業。前幾十年都被封鎖在政治領域,到目前為止我們如何突破封鎖?”吳季認為,一是靠政府開放,二是依靠大量廉價的商業元器件,尤其是發展自己的技術,三是開闢新市場,在新市場中尋找發展思路。
自2015年以來,在航天領域,中國相關政策逐漸開放,這為今後開闢商業太空旅遊帶來非常好的前景。“我們希望新航天有更大的發展,瞄準商業航天,瞄準新技術擴展市場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