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亂象“驚動”央行小心炒出風險變“活韭菜”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發布了一份以《警惕“炒鞋”熱潮防范金融風險》為標題的金融簡報,指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提醒各機構防範此類風險。一雙球鞋,會牽出怎樣的金融風險?我們又該如何防範?
原標題 炒鞋亂象“驚動”央行這些風險不可小覷
“炒鞋”背後可能存在金融違法問題
央行上海分行在金融簡報中提到,國內目前已有10餘個“炒鞋”平台。“炒鞋”交易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是“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日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槓桿服務,槓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三是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金融簡報還提示,需警惕可能存在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
各義務機構需加強對涉及“炒鞋”平台的資金交易監測,強化對“炒鞋”平颱風險特徵的識別,發現或有合理理由懷疑平台參與洗錢等犯罪活動的,應及時提交可疑交易報告。
“炒房不行,炒股不行,就炒鞋”
炒什麼鞋?
所謂“炒鞋”,炒作的就是鞋子。但是不是所有鞋子都能炒,大多是一些限量版的球鞋。收藏喜愛的球鞋,本屬興趣愛好,然而,“炒鞋”暴富的神話以及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讓“炒鞋”市場愈發瘋狂。
誰在“炒鞋”?
據了解,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江浙是球鞋收藏愛好者聚集的熱點地區。主要構成人員是大學生和已經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年齡集中在18歲到35歲之間。此外,一些製鞋企業的老闆也加入了進來。
某製鞋廠負責人尹先生:因為現在生意不好做,炒點鞋,賺點利潤,補貼工廠。“炒鞋”一年來賺了應該有十多萬、二十萬。
怎麼“炒鞋”?
因為要發售某限量版球鞋,上海一家鞋店外排起了長隊。不少消費者直言,排隊買鞋並不是為了自己穿,而是為了在二級市場上賣掉,賺一筆錢。
隨著球鞋交易平台的建立,球鞋的收藏者和炒賣者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查詢任何一款球鞋的交易價格。
此前網絡上出現了價格曲線、“炒鞋”指數。儘管近來很多平台陸續取消了這些曲線圖和指數,但像證券市場發行新股一樣,市場上不斷推出各種限量版的球鞋,還是讓“炒鞋”圈一次次瘋狂。
在“炒鞋”熱潮中,還出現了扮演“專家”角色的博主,像荐股一樣開始薦鞋。發布他們對何時買入、何時拋售以及球鞋行情的判斷。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一些有資金優勢的莊家會在其中故意引導散戶購買,從而拉動價格,將自己的囤貨在高價時銷售出去。
“炒鞋”並非“遍地黃金” 小心成了“活韭菜”
在某App上,Air Jordan 6一款聯名鞋剛剛以1399元的價格發售。短短幾天時間,在平台的售價已經是6509元起, 是發售價格的4倍以上,並且有近萬人購買。
但是業內人士指出,“炒鞋”並非“遍地黃金”。在少數人一夜暴富的背後,是更多人的虧損。當把“炒鞋”作為理財手段,分期貸款、借錢“炒鞋”,甚至是集資去“炒鞋”,並指望以此一夜暴富,大家就需要小心了。
專家分析,近年來,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可炒品種越來越少,一些民間投機資金盯上了“鞋圈”等過去比較小眾的投資圈。“炒鞋”圈資金量越大的人,就能接近更上游的經銷商直接拿貨,從而形成壟斷、哄抬鞋價,最終形成“割韭菜”的“殺豬盤”。散戶、小販、乃至很多沒有收入的學生就被裹挾其中,成了“活韭菜”。
△這款9月1日剛剛發售的新鞋,價格從五千多元跌回了原價一千多元
除此之外,一旦“炒鞋”失敗,貸款逾期歸還,還會影響個人徵信記錄。同時銀行帳面也會出現壞帳。堅決遏制“炒鞋”風氣蔓延,需要牢固樹立“鞋穿不炒”的定位,讓潮流文化回歸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