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希望《三體》電影能打破小說與影視間的瓶頸
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十年慶典在重慶啟幕,劉慈欣、韓松、王晉康、何夕、陳楸帆等百名中國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的大咖們匯聚一堂,共話中國科幻發展大計,並與眾多科幻愛好者們直抒胸臆,激盪腦力。
中國的科幻產業將如何發展?作為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的領軍人物,劉慈欣有怎樣的未來規劃?重慶發布對話劉慈欣,邀請他分享了自己對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的種種期待。
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十年慶典
中國科幻小說仍缺乏重量級作品
在劉慈欣看來,重慶這座城市本身就擁有諸多“科幻元素”,具有魔幻色彩的建築,兩江四岸的獨特交通網絡。站在兩江交匯處的重慶大劇院裡,劉慈欣對中國科幻產業未來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今年年初,由劉慈欣原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流浪地球》在創下46.55億票房的同時,也為中國科幻作品登上電影舞台提供了豐富的成功經驗。“過去的十年,中國科幻產業進步非常快,影視、文學等幾大領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不過,在科幻領域有影響力的作者還是很少,優秀的作品也很少。” 劉慈欣坦言,目前中國科幻的讀者群不算很大,這些都成為製約科幻產業發展的因素。
劉慈欣向重慶發布分享他對科幻未來的觀點
“中國科幻領域應該在創作上發力,儘管近些年來自中國的科幻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多次嶄露頭角和獲得大獎,但我們依舊需要更多能在國際國內舞台上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作品。 ” 提及未來,劉慈欣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和資金都開始關注科幻領域,相信未來五年裡,科幻領域還會有更大的收穫。”《流浪地球》只是開始,基於目前國內科幻產業和市場具有的龐大潛力,中國科幻產業還會有非常巨大的上升空間。
科幻產業是觀察文化發展的一扇窗口
與很多科幻作家一樣,劉慈欣認為,科幻文學的題材應該是多樣的,但目前科幻文學題材還是較為單一,“可能每個科幻作家都有自己的專攻領域,但從整個科幻文學來看,我們更應該打開思維,涉及的題材可以更廣泛,比如生命科學、數字化生命、影像化記憶、外星生命。”
同時,劉慈欣認為,科幻產業是觀察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一扇窗口,“一個國家如果快速地邁進現代化,它的科幻產業必然會愈發受到社會關注,因為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新科技和未來的渴望與想像力也會增大。”
劉慈欣希望《三體》電影能夠打破
小說與影視間的“瓶頸”
從年初的《流浪地球》帶來的興奮,到年中一些影片的“走麥城”,國產科幻電影在磕磕絆絆中前行。但劉慈欣仍然堅信,中國科幻電影未來依然大有可為。
“不可能每一部作品都很優秀,更不可能每一部作品都是經典。但一部經典作品,往往是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的。” 劉慈欣表示,科幻作品影視化是好事,影視化讓科幻產業直面市場,也是科幻產業走向更高舞台的必然一步。
劉慈欣
根據劉慈欣作品《三體》改編的同名電影至今待字閨中。提到《三體》電影,劉慈欣表示小說和電影是不同的兩種創作形式,二者的受眾也不一樣,對於電影而言,自己會給製片方更多的空間,因為自己跟諸多觀眾一樣最在意的還是好不好看,“小說和劇本的表達方式差距很大,電影畢竟面向的是市場大眾,所以我希望上映的《三體》可以大膽嘗試,突破小說改編為影視時的瓶頸,將故事用電影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做到讓大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