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被盜800件商品無人零售模式痛點難解
無人便利店下沉到低線市場時,管理漏洞被曝出。10月21日,無人便利店4日內被同一人盜竊近800件商品一事引發熱議。雖然該事件屬於少數極端事件,但4天內出現重複作案,也曝出無人模式背後管理的漏洞。甚至連商業專家也表示無奈:“惡意盜竊的行為,目前無人商店幾乎無力應對。”無人零售模式難道僅能靠消費者自律在整體素質更高的大城市普及?當下的業態死胡同是否能靠更成熟的智能技術來破局……
根據微博消息顯示,廣東佛山一男子在短短四天內十餘次進入某無人超市,偷走近800件商品,價值合計約3500元。通過查看無人超市內的視頻監控,發現該男子通過掃碼認證的方式,多次進入該無人超市,盜竊飲料、餅乾、糖果等各類商品,並在自助收銀台假裝用手機付款。事件發生後,迅速受到廣泛的關注,登上微博熱搜。
與傳統的超市不同,無人超市無人值守,消費者從進門、付款全部通過用手機“掃碼”完成,為消費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購物體驗。但是,同樣也是因為無人的存在,讓不少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際。
實際上,此次無人超市被盜事件並非首次,此前,也有多地報導無人超市被盜事件。2017年9月,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三路的一家“無人售貨超市”中,幾名男青年先後利用無人超市無人看守的空當,通過撕下商品標籤規避掃描機器的方式實施盜竊,店主在盤點時才發現商品被盜。2018年2月,成都無人超市的“繽紛魔方”也發生過同樣的事件。偷盜者用手機微信掃碼進入超市後,拿取商品到自助收銀台假裝掃碼付款,然後偷偷將商品標籤撕掉,以此規避超市門禁掃描,裝入事先備好的口袋中,若無其事地離開了超市。
儘管事後警方都在第一時間將嫌疑人抓獲,但是對於業界來說,純無人店這個模式一直面臨著諸多痛點。各種案例暴露出無人零售所存在的漏洞,曾經風靡一時的無人零售幾乎進入死胡同。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楊青鬆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人商店的快速發展,行業對技術給予了充分的關注,但對具體的運營管理欠缺深入的分析。從運營成本上看,無人商店的主要成本包括軟硬件投入、租金、人工、水電等。無人商店通過技術、設備省掉了店內的一些人力成本,但是背後的隱性成本卻不可忽視。
同時,他進一步指出,無人商店的包裝被損壞、商品過期等概率一般要比傳統門店大很多。也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管理問題。雖然有一些防損防盜的手段,如花費較高的人力和技術成本用於監控、感應等,但對於惡意的偷竊行為,目前無人商店幾乎沒有應對能力。
短短幾年的時間,無人零售從紅極一時到哀鴻遍野。縱然無人零售在便民性上有著先天的優勢,但屢次發生的偷盜事件及無人商店所面臨的諸多未解難點,使這一業態進入了一個死胡同。
有分析認為,儘管無人模式抓住了消費時間和空間上的兩個空白點,從消費角度看,這是非常受歡迎的商業模式。不過,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尚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商業模式。同時,無人零售考驗的是背後設計者是否充分考慮到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並有相應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