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流:芯片產業發展應避免一哄而上
去年以來,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高度重視,各地政府紛紛招商引資,開出大量優惠條件,投入海量資金啟動集成電路項目。今年年初,廣州一市宣布擬建3座12寸晶圓廠,至年中,山東省公佈項目名單,其中正在接觸籌劃12寸晶圓產線達6條之多。這股加快改變關鍵電子元器件被“卡脖子”命運的熱情是好的,但在實施過程中須注意資金使用和規劃統籌的問題,避免一哄而上。
其一,應避免投資缺乏規劃。以在建晶圓廠為例,雖然從廣東到山東遍地開花,但投資仍相對散亂,個別地方為了引進外商相互惡性競爭,給外商開出過於優厚的條件,不禁令人想起1980年至1985年各地方爭相引進了112條彩電整機生產線,共計50多個品牌,但大多折戟沉沙的往事。集成電路是需要大規模長期投資的產業,各項目間亟待統籌規劃,集中力量,避免相互傾軋。
其二,應避免熱衷追捧國外巨頭。從最近幾年的實踐上看,相對於扶持本土企業,一些地方似乎更願意引進境外大廠,給出的條件往往非常優厚,為了征地還出現過讓基層幹部駐村做群眾思想工作的情況。然而,一些國外科技巨頭往往在真正有競爭力的技術上對中國嚴防死守,只願意轉讓已不具備充分競爭力的二流、三流技術。從結果上看,不少技術引進項目已經陷入困局,或處於停擺狀態,或鬧出欠薪等風波。
其三,應避免盲目跟風新興概念。在“阿法狗”對弈柯潔和李世石後,人工智能概念火爆全球,人工智能芯片成為資本寵兒,大量社會資本一擁而上,參與其中的有互聯網巨頭,有原本做比特幣礦機的公司,還有一些獲得風投的初創團隊。雖然人工智能概念很火,但當下能夠實現的只是圖形識別、機器學習之類的“弱人工智能”,與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差距巨大。而且人工智能芯片的功能,GPU、DSP、FPGA等傳統芯片也能做,其意義被輿論過度拔高了。要清醒地看到,當下中國真正的短板是CPU、GPU、DSP、FPGA、NAND、DRAM、射頻等傳統器件,這些才是信息產業的“石油”,是當下被“卡脖子”的東西。
其四,應盡快建立起自主產業鏈。過去幾十年,中國IT產業可以說建立在西方的技術體系之上,對國外原材料、設備、EDA、IP、製造工藝有較強依賴。國內芯片設計公司熱衷於購買國外設計工具和芯片技術授權,而不是採用本土的設計工具和自主研發芯片,熱衷於去境外大廠流片,而不是選擇本土晶圓廠。國內晶圓廠偏好購買國外ASML和應用材料,而不是本土廠商的設備。這些導致中國IT產業實際上是給國外產業鏈做下游,沒能形成橫跨原材料、設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本土自主產業鏈,很容易被“卡脖子”。
自2014年設立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以來,注入集成電路領域的資金總計已達7000億至9000億元。有了資金保障,下一步有必要進一步合理規劃,提高投入產出比。首先是加強頂層設計。產業發展應有明確規劃和方向,全國一盤棋,不能零敲碎打。鼓勵機關企業優先採購境內IP、境內工藝的芯片產品,對於採用境外IP或製造工藝的芯片,則不納入採購名錄。或者是評標時將原材料、設計、製造、驗證等諸多環節列入採購加分項,符合條件的可以優先入圍等等。其次是加強對自主技術的支持力度。加強技術引進項目審核,避免盲目引進、重複引進。對一些拿國外技術“穿馬甲”偽裝成自主技術的情況細加甄別。重點扶持本土企業,支持自主技術做強做大,哪怕自主技術弱一些,出成績慢一些。最後是加強短板領域的投資。對社會資本不願投資的短板領域,應充分整合“國家隊”資源,以抱團攻堅的方式突破技術瓶頸。從機關企業開始,由內而外,商業上形成正循環,循序漸進發展壯大。(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