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使海洋變酸導致生物無法繼續生存
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隨後導致地球約四分之三的生命消失。其中最著名的受害者是恐龍,但包括海洋生物在內的許多其他動物也遭受滅絕。現在,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海洋生物滅絕的證據–海水變得太酸,以至於許多動物都無法繼續生存。
小行星撞擊並非通常被刻畫為世界末日。當但地球上其他地方的生命將屈服於隨之而來的自然災害的襲擊。這些影響可能會持續多年。過去的研究,包括在墨西哥火山口進行的鑽探探險,已揭示出在發生撞擊後數小時和數天內,廣泛發生野火、大規模地震和海嘯以及酸雨的證據。大氣中會積聚大量的汽化岩石,顆粒和煙塵擋住了太陽光線,從而讓地球陷入了長達18個月的黑暗。
這些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陸地上的生命,但化石記錄表明,大量海洋生物也消失了。一些理論表明,空氣中的汽化岩石會導致硫酸下雨並聚集在水中,從而增加海洋的酸度。在其他大規模滅絕事件中也發現了這一現象的證據
由耶魯大學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直接證據與有孔蟲有關。這些微觀生物是一種生長方解石殼的浮游生物。它們提供了跨越數億年的最詳盡、最長期的化石記錄之一。
通過分析有孔蟲殼的化學成分,科學家可以很好地了解海洋條件的長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耶魯團隊測量了撞擊前後、撞擊期間和撞擊之後外殼中硼同位素的變化,該變化與總體二氧化碳水平一致。
果然,他們發現撞擊后海洋的酸性大大增強。這樣可以減少水中碳酸鈣的量,許多物種將其用於建造骨骼和貝殼。眾所周知,這類動物在小行星撞擊事件後已經大量滅絕,當它們滅絕時,它們破壞了其余海洋食物鏈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Pincelli Hull表示:“我們觀察到的海洋酸化很可能是海洋領域大規模滅絕的誘因。”據研究小組稱,證據表明,海洋中多達一半的生命都很快消失了。之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緩慢恢復。
有趣的是,該研究還有助於排除有關導致整個滅絕事件的原因的替代理論。一些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不是常規的小行星,而是定期的火山噴發,這可能持續了數十萬年,這使得地球變得不太宜居。
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增進我們對過去的了解,而且可以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信息。畢竟,海洋目前正朝著再次變得更酸性的方向發展,這對珊瑚礁和其他依賴碳酸鈣的海洋生物來說是個壞消息。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