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造假浪潮退去只剩“網紅”在裸泳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平台的崛起,來勢兇猛的“網紅帶貨”正成為最受商家追捧的新興銷售模式。“十秒賣出上萬件產品,2小時銷售額數億元”“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佳琦OMG”等鋪天蓋地的宣傳陣勢,難免讓廣告投放者為之心動。但日前,一篇炮轟流量造假的扒皮文,掀起網紅帶貨的蓋頭一角。
某美妝網紅微博粉絲有380萬之多,但活躍可投粉絲數僅為1.02萬。雖跨平台坐擁眾多流量,但作品寥寥且多為粗製濫造,更有用戶直言,“都是用錢刷的播放量,自娛自樂,樓上樓下全是機器人。”投放廣告的創業公司,更是怒斥該網紅流量造假,商家花錢投放廣告,都打了水漂,沒有絲毫商業轉化。
借助於短視頻、直播平台的興起,“網紅帶貨”儼然成為電商生態鏈上重要的一環。相對於找同質化、廣告代言要價不菲的明星代言,不少商家將目光投向了網紅。不少素人網紅,結合自身經驗,發布美妝、日化品、護膚品等生活類產品的評測,因為更貼近普通人生活,公眾接受度高,在宣傳產品,提高商業轉化率上有其自身優勢。
但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廣告投放需求的增長,跟不上大小網紅更新迭代的速度。當頭部網紅佔據了多數市場資源的情況下,不少尾部網紅(小網紅)就動起了流量造假的歪腦筋。
小網紅帶不動貨,為何卻能帶動流量?事出反常必有妖,其實她們的操作並不復雜,通過刷量黑產平台買數據,只要錢到位,粉絲量、轉發量、點贊量、播放量,萬物皆可刷。部分“網紅帶貨”背後更是存在虛假宣傳氾濫,產品質量不過關。直播數據造假成災,暗藏灰色產業鏈。付款方式隨意,退換貨維權難等亂象。
廣告主的投放費用,竹籃打水一場空。網紅為了代言賺錢,對產品不加甄別,不少“三無產品”在網紅的“忽悠”下,被不明就裡的消費者買回了家。衡量產品價值的標準,變成了流量造假之下的虛假口碑,導致部分商家不想辦法提高產品質量,只用心鑽營如何刷單提高銷量,做成一錘子買賣。這種惡性循環的商業模式,侵害的是整個產業的正常肌理。
10月17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表態將嚴查“網紅帶貨”中出現的違法犯罪行為,淘寶平台也表示將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電商直播亂象進行整治。可見,市場監管層面已經意識到網紅帶貨,流量造假的危害,將聯合商業平台加以全面清理整治。
在這場網紅流量造假的市場狂歡中,肥了的只有從事流量造假的黑色產業,最終損害的還是消費者的權益。被割韭菜,為之埋單的還是消費者。
流量變現是互聯網基本的商業邏輯,網紅與粉絲之間的黏性與交互性,進行商業轉化,進而變現也無可厚非。然而,始終要牢記的是,消費者才是市場的根基,優質產品才是抓牢用戶的根本。別搞成,一旦流量造假的浪潮退去,只剩“網紅”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