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的聯想,真跨過拐點了?
聯想今年35歲。在過往5年中,這家老牌科技巨頭以“一年一變”甚至“一年多變”的節奏,不斷調整著公司策略及架構,在病與變之間徘徊良久,英雄遲暮略顯疲態。經歷幾年轉型陣痛,聯想財年營收突破500億美元,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
新浪科技韓大鵬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於今年年初感慨道,“聯想已經跨過拐點,正迎來新的增長周期”。
但這可能只是表面現象。
細看聯想的業務佈局,PC業務一枝獨秀,公司正呈現兩極分化形態,內部生態出現失衡,這對於一家世界500強巨頭來說,無疑充滿了新的危機與隱患。
同時,新浪科技獲悉,聯想集團中國區正在醞釀裁員,裁員比例尚不明確。一位聯想員工直言,“每次財報一出,有些項目不行,直接就砍了,人也跟著裁了”。
遲暮的聯想,真的跨過拐點了嗎?
PC站穩全球卻失守中國?
毫無疑問,PC是聯想的根基,佔整體收入約70%。
根據IDC發布的2019第三季度全球PC出貨量報告顯示,聯想全球PC出貨量第一,在全球市場份額佔據比例達24.6%。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主要銷量來源是歐洲、中東、非洲以及日本等地區,中國並不在列。同時報告指出,亞軍惠普的銷量增長效果最為明顯,其全球市場份額由此前的22.5%提升至23.8%。
這也意味著,聯想仍未甩開對手,雙方份額僅相差0.8%,競爭依舊處於白熱化。
實際上,在此前一段時間內,聯想PC一度被惠普反超,位居次席。2018年4月,楊元慶在美國的誓師大會上表示,未來將聚焦四場戰役,最重要的戰役是“PC業務重返第一”。直至今年二季度,聯想實現了反擊之舉。
雖然PC站穩全球,但中國市場正在不斷流失,這體現在平板電腦等方面。
根據IDC公佈的2019第一季度中國平板電腦廠商出貨量數據顯示,聯想平板電腦出貨量暴跌48.7%,排在第五名,市場佔有率為2.4%。
根據該數據,前五大平板電腦廠商中,只有聯想是同比暴跌,其他廠商大多實現了正向增長,其中蘋果穩居榜首,華為次席,小米與微軟處於三四名。第二季度中,聯想平板電腦出貨量依舊下跌,降幅33.8%。
根據聯想今年8月份財報顯示,中國PC市場的銷量表現不盡人意,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雙位數下滑。
聯想中國區總裁劉軍在總結原因時稱,這主要是受到經濟周期性的影響,“大環境和市場對我們來說,充滿挑戰”。
拋開PC業務,被楊元慶給予厚望的數據中心業務“拖了後腿”。在8月份財報中,數據中心業務首個財季收入13.56億美元,同比下滑17%。
對此,楊元慶解釋稱,“這主要是市場因素造成的。一個是有些雲計算公司在前面的季度建設了過多的基礎設施,所以在上個季度減少了購買。另外,由於一些零部件,比如說存儲價格的下降導致了整體平均單價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去年同期的虧損6300萬美元,今年這一業務集團的虧損為5200萬美元。但卻是建立在銷量下滑的情況之下。換句話說:賣得少,補貼少,虧損自然就小了。
這也是聯想近幾年失守的主陣地之一。
2014年,聯想收購IBM System X項目後優勢明顯,稱未來五年內可成為服務器市場老大。彼時的x86服務器市場,聯想通過併購的疊加效應,穩居中國市場榜首和全球服務器市場前三。
如今,其在服務器市場正逐漸失去話語權。根據2018年IDC中國x86服務器市場報告,聯想的份額為9.2%,位居第五名。在全球服務市場,聯想也未擠進前三甲。
敗北的諾曼底計劃?
作為一家老牌科技公司,聯想歷經風雨,在PC時代創造過輝煌,但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時代到來後,它卻栽過不少跟頭。
“摔”得最狠的應屬手機業務,這或許是聯想人最不願揭開的傷疤。
從最初的聯想、ZUK、Moto三箭齊發,中高低市場兼顧;到2016年的“去聯想化”戰略,只保留ZUK和Moto,前者衝擊中端市場、後者專攻海內外高端市場;再到2017年的ZUK“離世”,後又重新喚起聯想與Moto為伴……
整個過程中,聯想在手機業務上的品牌線路相當混亂,時而稱兄道弟、時而又各自為營。
回看當年聯想手機業務的失敗,一位離開聯想的中層人士向新浪科技坦言,這與領導人的決策不無關係。
一方面,聯想當時更願押注運營商市場,“公司需要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所以他們會將重心放在出貨量上,研發與創新都是其次”。
另一方面,聯想很早就發現小米有崛起之勢,楊元慶、劉軍等人曾深入探討過手機互聯網模式,但沒意識到該模式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最終錯失良機,眼看著小米、OV等蠶食市場。
更嚴重的是,聯想善於換陣。手機業務高層領導的不斷變更,導致團隊缺少主心骨,“一人上台後會有一套新的打法,還沒成型就又換人了”。
實際上,聯想的手機業務分為Moto與自主品牌兩部分,Moto在國際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在拉丁美洲和北美市場的表現強勁,但自主品牌在國內始終“啞火”。
復興的重任交給了劉軍。
2018年年初,劉軍本人親自製定了手機“諾曼底計劃”,當年5月計劃成型。此時,正好是他回歸一周年之際。
眾所周知,“諾曼底登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登陸戰,最終使二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劉軍甚至將Z5的發布會日期,選定在“諾曼底登陸”的6月5日。這意味著,聯想Z5承擔了吹響手機反攻號角的重任。
短短幾個月間,聯想手機密集出擊,連辦了多場發布會,在圈內掀起不小波瀾。
一年後,“諾曼底計劃”成功了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至少沒能徹底扭轉戰局。
一名聯想中國區內部員工直言,手機業務始終有種“扶不上牆”的感覺,“當時弄得轟轟烈烈,但銷量一般般,現在又沒啥動靜了”。
如今,在國內外各大智能手機銷量榜單中,Top5中仍未看到聯想手機的身影。查看京東、蘇寧等電商購物平台,除了Z5外,其他手機產品的銷量相對慘淡。
IDC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機市場容量為3.98億台,同比下降10.5%。其中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io、榮耀六大品牌牢牢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第六至第十位除了三星、一加和美圖以外,還有已經淡出公眾視野的錘子手機。
留給聯想手機的份額,已所剩無幾。
“聯想想走小米的老路,玩性價比,這不可能取得成功”。移動業務分析師喬曉東認為,雖然聯想發布了一些新品,如Z6、Z6 Pro,但走的還是高配低價的路線,“現在的手機競爭環境,早已不是拼性價比、堆料充足就可以贏得市場,手機產品各項性能早已過剩,而國內的消費者也對各種跑分、數據產生了審美疲勞”。
在他看來,手機市場已進入差異化競爭的時代,產品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才能擁有獨特的定位。
慢半拍的智能佈局?
聯想手機的失利,未能澆滅其進軍C端市場的決心。在全球傳統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出現疲軟態勢時,智能家居市場迎來了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聯想自然不願錯過這波浪潮。
2018年,聯想正式公佈智能物聯生態戰略。按照聯想的願景,希望依托自身的核心優勢, 為創新的智能設備廠商賦能,一起構建開放的智能生態體系,共同打造全新的SIoT產品。
接下來,聯想一口氣發布了近20款SIoT智能新品,幾乎涵蓋了智能家居的全部場景,包括音箱、手錶、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等。
楊元慶直言,“聯想匯聚了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各項要素,擁有全球最廣泛的設備產品組合,可以說,聯想是極少數能夠統一利用所有智能化要素資產的公司”。
從表面上看,擁有30餘年製造、組裝、服務經歷的聯想,確實具備完善的生產能力。不過,“賣硬件”的最終目的是讓消費者買單。
新浪科技於近期探訪了兩家聯想線下門店,其中一位銷售人員坦言,智能硬件產品在線下銷量不佳,消費者還是更傾向於購買ThinkPad電腦,“來店裡的有三種人,諮詢的、買電腦的和修電腦的,衝著智能硬件來的,幾乎沒有”。
該員工表示,主打性價比的智能硬件提成很低,所以下線銷售還是更願推銷電腦產品。
線下慘淡,線上如何?
新浪科技查詢了聯想眾多智能產品,例如掃地機器人,在淘寶、京東等平台的銷量尚不足50個,在聯想官方商城中,該產品的累計評論僅維持在個位數。攝像頭、淨化器、智能門鎖等,總銷量也均不足百個。
從競爭對手來看,華為、小米等對IoT均有佈局。例如小米,根據其二季度財報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連接的IoT設備數達1.96億台,同比增長69.5%,這些IoT產品也為小米貢獻了近30%的營收。
相比之下,聯想在IoT的佈局與之相差甚遠。
究其原因,喬曉東認為是入局太晚。
“慢人一步,消費者自然對聯想’智能家居’沒什麼認知度。更重要的是,聯想在智能家居上缺乏創新,幾乎所有產品都是跟風,別人家有,你才有,你又沒有品牌口碑優勢,粉絲現象又沒有形成,怎麼能賣得好?”
結語:
如今,聯想正在描述“新的故事”——智能製造。
在不久前的2019年世界製造業大會上,楊元慶提到,要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跨越,需要重視轉變:要從只是“為別人做嫁衣裳”,替別人代工,沒有品牌的製造,轉變為生產自己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力的產品……
他表示,聯想集團也制定了新戰略,要打造自己的新技術,構築領先的智能製造,進而為我國其他製造型企業賦能……
聯想一直在努力,通過自身的長項與能力,開闢著一條適合聯想的獨特路徑。
當真正跨過拐點時,它還能重寫輝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