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P2P和余額寶衝擊銀行理財迎來新生代投資者
“這家銀行國慶假期推出的優惠款,比平時利率還要高一些,1萬起。”27歲的小王(化名)向好朋友們推薦自著己買的理財產品。去年在P2P上栽了跟頭的她,此前也經歷了買股票、買基金、買黃金……甚至“買幣”等不同程度的“跌宕起伏”。不過現在,她更喜歡拿出個人積蓄的部分比例來購買銀行理財。“成熟了,也更理性了。”小王說。
而且,餘額寶年化收益日趨下降至“2”時代,銀行理財年化收益一般能到3%-4%。
在她過去的記憶裡,銀行理財是媽媽那個年齡段才會買的,“而且之前起購點是5萬元,門檻太高了,根本買不起。”現在,她意識到自己逐漸變成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固定投資者。
像小王一樣,越來越多的90後年輕人正在成為銀行理財的客戶。
而銀行理財也在面臨著變革的節點。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正向“淨值化”、“破剛兌”轉變。曾經在購買時就能對收益瞭如指掌的銀行理財,轉身為淨值變動、有賺有虧收益不確定的產品了;另一方面,與此前相比,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已連續18個月下跌。
普益標準數據分析師付影認為,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走低,與今年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上半年央行兩次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加上LPR下行,市場資金利率下降,銀行理財收益率也會下行。與此同時,在強監管下,非標資產縮減,銀行理財也很難達到高收益。
從P2P到銀行理財
2016年,剛走上工作崗位、有了工資收入的小王,在大學同學的推薦下買了某P2P平台的產品。“半年期收益率8%,加上各種優惠券能到12%,當時就感覺,划算。”作為一個理財“小白”,她感覺這個收益在P2P裡不算太高,但是比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高出不少。
2018年初,P2P平台陸續有跑路消息傳出,朋友勸她趕緊把錢取出來,她說,“用了兩年了,用之前研究了一下這家公司的模式還有項目的公開程度,覺得還不錯。”準備等到項目到期了再說。
到了2018年9月,她的錢還是被“凍結”了。項目無法轉讓,錢也沒有到賬。她只是慶幸,損失的只有最開始投入的1萬元和此後的利息。
也是在此時,小王代發工資的銀行推出1萬元起購的理財產品,想了想之前投資收益並不理想,她去營業廳做了“雙錄”(錄音錄像做風險評估),開始在手機客戶端上嘗試購買銀行理財。
首次買的產品是35天期,新客戶利率3.85%,風險等級為二級(共五級),類型為穩健。
“當然,跟P2P沒法比,但是我覺得銀行不會跑路,頂多損失點收益。”小王說,她現在按期拿出收入的一部分來買銀行理財。“好的項目仍然需要搶,但是,算是比較可靠的投資了。”
不僅是小王,她身邊的很多90後朋友,投資的重心都慢慢從P2P、餘額寶,轉向銀行理財。
起購門檻從5萬元,到1萬元,正是銀行理財轉軌時期的一項關鍵改變。
2018年以來,資管行業發生劇變。2018年4月27日,央行發布《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2018年9月28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
正是在理財新規中,規定將單隻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也許,正是這項改變,讓銀行理財更容易“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也能購買銀行理財。
理財變革時期
目前,銀行理財正向“淨值化”轉型。過去,理財產品的收益為固定或者固定的區間,淨值化之後,則變為每日計算和公佈浮動淨值。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在下降。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8月,剔除了結構性存款產品後,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已連續18個月下跌,8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4%。
此外,2019年9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03%,較上期下降0.04百分點。
產品規模方面,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40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理財產品4.8萬隻,存續餘額22.04萬億元,與2017年底基本持平。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布後,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總體平穩,未出現大幅波動。
但是,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理財不合規產品將持續遞減,大型銀行201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多家銀行的理財業務收入出現縮水。
從現有資產配置結構看,銀行理財在居民資產配置中頗具潛力。《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顯示,居民金融資產以現金、存款為主,其他資產類型中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佔比較高。從居民金融資產的結構來看,現金和存款仍是最主要的配置形式,佔比達到52%。
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王衛東認為,隨著金融市場發展和居民理財意識提高,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等中低風險、穩健收益型產品佔比上升至16%,股票、保險、信託、私募等其他金融資產佔比均不足10%。
“接地氣”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佔總財富的比例相對較低,發展空間廣闊。根據《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截至2017年末,房產淨值仍是我國家庭財富中主要構成部分,佔比66.4%(城鎮地區69.7%、農村地區51.3%);金融資產佔比16.3%(城鎮地區15.1%、農村地區21.5%)。
而美國、英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的居民金融資產配置比例在50%左右,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在“房住不炒”政策基調下,預計居民金融資產配置有較大提升空間。“從我國國情來看,理財子公司未來仍具有普惠財富的屬性,因此在產品創設方面必須’接地氣’,將投資與研究融合,為客戶提供低波動的產品。”2019年9月20日,在2019第八屆普益標準財富論壇上,興業銀行資產管理事業部副總裁汪聖明建議。
“資管業務本身屬於輕資本業務,對於資本金的投入不是很高,但對於運營能力、風控能力、投研能力以及銷售渠道等均具有較高要求,需要大規模的人、財、物力等方面的資源投入。”王衛東說。
因此,他認為,在監管環境趨嚴的背景下,境外資管機構普遍加大了對風險管理、法律合規及內部審計等方面的建設。
汪聖明稱,銀行理財產品創設邏輯方面,傳統的做法是從市場研判出發,創設相應產品,自上而下推介給客戶。但是,對於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要從客戶需求出發,自下而上創設產品,開展資產配置。
“新的產品創設一定是從客戶的需求出發,考慮客戶的投資習慣,客戶投資的期限要求,做相應資產設置的時候,需要考慮產品的波動和產品規模的關係,以及產品背後資產的流動性。”他建議。
王衛東則認為,銀行理財認可度高、影響力大。銀行理財產生於商業銀行,整體風格穩健,居民和客戶對銀行理財信任度高,銀行理財的社會接受度廣,日益具備“系統重要性”特徵。
他同時表示,居民財富增長有利於擴大理財市場規模。經過前期的高速發展,我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2018年我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居民財富持續增長。同時,隨著居民理財意識增強,客戶配置需求更加強勁,將進一步擴大理財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