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發式探頭監測高空墜物:向技術要解決方案
以往的棘手難題,後來因技術進步迎刃而解,這類現像其實並不罕見。觸發式探頭監測高空墜物,為技術手段解決社會難題再添一例。據澎湃新聞報導,在“上海陋習排行榜”中,高空拋物名列第二。如何治理“高空拋物”?上海閔行啟用了智慧房管監督平台。當地部分小區引入物聯網技術,在居民樓下安裝了高空拋物監測設備。
在某試點小區裡,高層樓每幢樓門洞口、綠化帶的地面立杆上,都安裝了8套仰拍的監控設備,可以將每幢樓的窗戶都包含到拍攝範圍內。
設置監拍設備監測高空拋物,最大的障礙是居民隱私之慮。而當地有關平台似乎已考慮到這份後顧之憂:探頭是觸發式的,平時不能看到視頻畫面,只有觸發了事件後才會產生10秒前的視頻回傳;畫面中能看到拋物的軌跡,但其清晰度不足以看清屋內情況。
高空拋物監測系統可以在不“侵犯”居民隱私的情況下,對所有樓層、房間墜落的物體進行全天候監拍,這無疑是好事。這樣一來,高空墜物找不到肇事者、整棟樓“連坐”擔責的情況,有望成為歷史。
以往的棘手難題,後來因技術進步迎刃而解,這類現像其實並不罕見。觸發式探頭監測高空墜物,為技術手段解決社會難題再添一例。
事實上,觸發式監拍並不是近來才有的技術,道路交通違法監拍系統和許多行車記錄儀中的停車模式記錄功能,早就用上了觸發式監拍技術。在高空墜物事件頻發、取證卻成追責掣肘的背景下,用既有的技術破解難題,也是智慧城市構建大背景下的可行思路。
在監控探頭在很多地方基本實現無縫隙覆蓋的當下,用監拍治高空拋物,有時候就是個“增加仰拍角度”的問題。比起事發後警方和物管挨家挨戶排查,或者費力對比肇事物件上存留的人體DNA,其成本未必就更高。
更何況,“物聯”意味著,這類在重點點位廣布“神經元”的系統,作用並不止於拍高空拋物。
值得一說的是,今年8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增加了涉“高空拋物墜物”的5條新規,明確致害人的侵權責任、職能機關的主管責任、建築物管理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等。
如果說,這是從法律層面針對高空拋物墜物精準施治,那仰拍高空墜物設施則是向技術要“解決方案”。這二者不矛盾,還能相互補充。
用觸發式探頭監測高空墜物,是城市社區智能化管理的發展方向。這對人們也是提示:很多問題或許有技術化的解決思路,所以要相信技術的力量,相信創新的價值。
□馬滌明(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