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披露恐龍滅絕影響時間軸
據外媒報導,一項由海洋地球物理學家Sean PS Gulick領導的研究給出了小行星撞擊地球並由此毀滅地球上恐龍的明確時間軸。這一事件是白堊紀的結束,然後很快就是新生代的結束。據了解,這次研究的信息來自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該科研團隊對由國際海洋發現計劃(IODP)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364號探險隊發現的岩芯進行了研究。這些岩心顯示了希克蘇魯伯峰環的白堊系-古近系(K-Pg)邊界剖面。
通過對這些岩芯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對撞擊事件的新解釋。研究顯示,在最初撞擊後的幾分鐘內火山口的頂峰就形成了,同時還被熔化的岩石覆蓋。基底岩石則在撞擊後幾分鐘內就液化了從而被迫向上和向外形成了一圈山丘。幾十分鐘後,山頂環帶被約40米的角礫化衝擊熔化岩石覆蓋,各種各樣的碎片同時被炸開。
由於這片地區的土地最初被淺水覆蓋,所以一旦發生撞擊後,這一地區所有的水都被炸向外邊。大約30分鐘後,再次出現的水達到了撞擊點。有證據表明,撞擊發生幾個小時後,由此產生的海嘯海水就又回來了。
於是附近地區的任何恐龍在撞擊後都很快滅絕。在此之前,人們認為撞擊後形成的羽狀物質最有可能導致世界範圍內大量生命的喪失尤其是恐龍。研究稱,撞擊發生後不久,受衝擊的沉積岩和結晶岩被彈道拋射和/或在由蒸發物質、熔體和固體顆粒組成的撞擊羽流中運輸而出土。
另外,這項研究還為全球變冷假說提供了額外的證據。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表明撞擊後的非線性脫氣的證據–他們甚至還提出硫酸鹽氣溶膠的量(可能)被低估了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