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加拿大電池商:特斯拉全面推進自產電池
特斯拉在動力電池領域的佈局逐漸明晰。近期,有媒體報導,特斯拉悄悄收購了加拿大電池製造設備和工程技術公司Hibar(海霸),此舉意味著特斯拉或將開始自主生產電池。Hibar中國官網顯示,自1974年研製出第一台精密計量泵以來,海霸精密設備公司一直是“精密計量泵和注液分配系統的領導者”,並且在過去40多年來,是電池行業中“一次電池及二次電池生產線的首選供應商”。
這項收購的線索來自於特斯拉向加拿大有關部門遞交的一份備案材料。在上述材料中,特斯拉將海霸列為自己的子公司。除此之外,海霸的總部官網已經關閉,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被特斯拉接管的頁面”。
不過,特斯拉和海霸方面都沒有對這項收購進行正面回應。問及相關情況,海霸首席執行官Iain McColl對媒體表示:“應該向特斯拉詢問相關問題。”而截至發稿,特斯拉方面尚未發表評論。
10月7日,海霸中國一位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他尚不清楚收購一事,前兩天剛發了郵件向總部確認,但還沒有得到回复。他在海霸工作了近二十年,並強調海霸的業務不局限於電池行業,實際上涵蓋了化妝品、食品及醫藥等多個領域。
儘管尚未正式官宣,但今年以來一直有傳聞稱特斯拉將自產電池。有相當一部分人甚至認為,特斯拉將會是一家“生產汽車的電池公司”,而不是一家“生產電池的汽車公司”。從這個角度看,收購海霸為後續的電池製造鋪路不是沒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計劃在今年召開電池&動力系統投資者日,屆時其電氣領域的完整佈局有望揭開。
“最重要的戰略問題”
電池是特斯拉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點出的公司最重要的戰略問題之一,另一項是自動駕駛。在今年舉行的股東大會上,馬斯克表示,如果他是外部投資者,他會高度關注特斯拉擴大電池生產規模、降低單位電池成本的規劃。
特斯拉一直在暗示,它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生產自己的電池。
今年2月,特斯拉宣布以2.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axwell。Maxwell是一家主營乾電池電極技術和超級電容驅動的能源儲存業務的公司,分析指出,前者可以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繼而提升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後者則能夠與電池並聯,提升電動車的使用體驗。
收購完成後,特斯拉一直在進行與Maxwell的整合。有分析推測,整合Maxwell的技術已經成為特斯拉在電池領域佈局的“頭等大事”,甚至不得不暫時放緩了與松下合資的電池工廠的擴張。一方面,位於內華達州的Gigafactory 1電池產能今年未有明顯提升,另一方面,原定於今年投產的電池消耗強手Semi Truck的量產計劃也推遲到了明年。
10月7日,特斯拉一位內部人士在提及收購事項時表示:“在一個辦公室里工作的只有Maxwell。”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該收購之於特斯拉的獨特意義。
儘管特斯拉並未宣佈在電池領域的具體規劃,但技術儲備已經展開。Maxwell之外,今年6月,又有報導指出,特斯拉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發實驗室,正在研發自家生產電池的方法。
上個月曝出的最新招聘信息也顯示,特斯拉正在美國加州的弗里蒙特建造全新的電池生產線,並在科羅拉多州招募電池技術人員。特斯拉在招聘啟事中坦言,正在開發一條“新的生產線”,現招募電池製造方面的技術人員,以及電池設計師、分析師和測試員等相關人員。
電池投資時不我待?
特斯拉為何要花費如此大的精力投資電池?自建電池的優勢不一而足,包括提高電池產量的穩定性、提升電池性能、掌握核心技術與數據等等。
不少公開信息顯示,特斯拉與其電池供應商松下曾因產能問題產生分歧。2014年7月特斯拉和松下宣布合資建廠,松下在Gigafactory 1設置生產線,為Model 3供應電池,但隨著Model 3產銷量的增加,該產線並沒有如期擴張。
電池出貨慢被認為是特斯拉產能爬坡過程中的“絆腳石”,今年股東大會上,馬斯克也指出,公司過去一直受到“電池限制”。有分析認為,特斯拉自造電池更多是為了提高產能,以適應在全球市場的擴張節奏。
實際上,特斯拉之外,不少傳統車企也加大了電氣化領域的投資,早前,大眾、戴姆勒等先後宣佈在未來幾年內自己生產電池,而國內也有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汽車等與寧德時代這樣的電池廠商組建了合資公司,上汽等個別企業還將與寧德時代的合作延伸到了電芯領域。
但本質上,投資電池製造還是基於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樂觀預計。車企之外,業務佈局更為激進的是動力電池企業。
登陸創業板後,國內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多次宣布進行對外投資,近一年來其宣布的投資項目超過10個,累計投資金額超過500億元;其他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靠前的企業,例如比亞迪、國軒高科、天津力神、億緯鋰能等也在不斷擴大產能,形成白熱化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直至取消,以鬆下為代表的日韓動力電池企業正在重新進入中國市場。去年10月,LG化學在南京江寧建廠,11月,三星環新動力電池新建二期工廠項目也在西安開工。
這些企業或將加劇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競爭。近日有報導指出,LG化學將成為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合作夥伴,而LG化學也將這次合作視為突圍的關鍵一步。儘管該合作未必是排他的,但其釋放的信號卻值得警惕。
一位上海的私募機構合夥人認為,儘管競爭激烈,但動力電池領域仍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車的量一旦上來,對電池的需求是巨大的。”他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實際上前幾家企業的電池技術水平差別不是太大,差別在於規模化生產後的管理水平,但如果現在不投,(二線梯隊)永遠不會進入第一梯隊。二線梯隊中很多技術不錯的企業產能基本已經滿了,現在主要的問題就是缺少流動資金擴建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