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鉑金峰值表明12800年前地球遭遇小行星毀滅性撞擊
大約在12800年前,地球大部分地區陷入了一個小冰河期,導致許多巨型動物物種滅絕。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現象,仍有待討論,但有一個假設歸咎於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現在,南非研究人員發現了新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他們在一個古老的泥炭礦床中發現了一個無法解釋的鉑金峰值。
對於這場持續了1300年之久的突如其來的寒流,人們最普遍接受的解釋是一股巨大的冷水從北美洲湧向大西洋,使重要的水循環機制戛然而止。隨著溫暖的水不再從赤道流向北極,冰蓋增加,北半球的溫度驟降。這種劇烈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在幾個月內展開,從而導致大型動物群中的一次小規模滅絕事件,並可能同時影響當時的人類人口數量。
不過,另一種解釋正在獲得支持,儘管並非沒有爭議。據一些科學家說,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也可能產生類似的效果。這一想法也並非沒有證據,先前的研究已經在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層納米鑽石,其產生的時間正好可以和這一時期相吻合。
這些鑽石僅在強烈的壓力和溫度下鍛造而成,並且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該鑽石層產生的時間都是一致的,一項研究甚至表明,古代寺廟的雕刻講述了當時彗星撞擊地球的故事,但這還遠未得到證實。現在,由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約翰內斯堡大學和自由州大學的南非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在南非Wonderkrater處對應於Younger Dryas地層上發現存在鉑金峰值。
研究小組在一個叫做“火山岩”的地點鑽探了一個泥炭礦床的核心樣品。這個樣本顯示了在12800年左右存在兩個有趣的現象。首先,樣本中捕獲的花粉表明當時氣候較冷。這與其他研究的結果相符,這是來自南半球的少數例子之一。但最奇怪的是,研究小組發現,在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鉑金含量水平有所上升。這可以解釋為撞擊後產生的塵埃,因為一些小行星富含鉑。該小組稱,在格陵蘭島、歐亞大陸、北美洲、墨西哥和智利等地,也發現了其他鉑金峰值現象。
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弗朗西斯·塔克雷(Francis Thackeray)表示:“我們的發現至少部分支持了備受爭議的理論,即小行星對地球某處的撞擊可能導致了全球範圍的氣候變化,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在上一個冰河時代末,更新世末期大型動物滅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