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被騷擾了嗎?起底“電話營銷”行業亂象
“在瓜子二手車App上瀏覽了一下,立刻就接到了騷擾電話。”網友@桂東在微博吐槽稱,自己明明沒有在瓜子二手車平台註冊過,更沒有留下手機號,可是卻三番五次被工作人員電話騷擾。“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給我打一次,以後誰還敢看他們的App?”
新浪科技樊夏奎
像桂東這樣深受騷擾電話困擾的網友不在少數,在微博上,每天有上百位用戶抱怨自己受到了電話騷擾,在黑貓投訴上,關於騷擾電話的投訴信息高達3300多條。
“去了一趟醫院,然後就收到了各種騷擾電話,指名道姓地說我醫保卡要被凍結。”
“自從買了房後,裝修公司、信貸公司、家具公司的騷擾電話就沒停過。”
“只是想安靜的睡個午覺,結果三四個騷擾電話打進來,感覺腦袋要炸掉了!”
……
在信息時代,垃圾短信、網絡詐騙和騷擾電話已經成為社會“頑疾”,久治不愈。
今年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AI騷擾電話黑色產業鏈,隨後,工信部對相關企業進行了嚴厲處罰並表示會加強騷擾電話治理;8月,新華社記者“臥底”騷擾電話源頭企業,再次曝光了個人信息洩露的地下黑產,兩天后,工信部約談中國移動並組織召開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工作會,重拳打擊個人信息販賣現象。
不過,雖然監管部門多次“亮劍”,相關企業、運營商也表態會大力整改,可事實表明,電話騷擾依然困擾著用戶,部分企業依舊在堂而皇之地瘋狂擾民。
人們不禁要問:難道這種現象就沒有辦法根治了嗎?
誰在洩露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洩露是騷擾電話氾濫的最根本原因。
如今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在網站或App留下的蛛絲馬跡,都有可能被“有心人”輕易捕捉到,比如“只瀏覽一下網站,手機號就洩露了”。
這種“高科技”在2017年曾被媒體曝光過,其背後是一條叫做“手機訪客營銷”的黑色產業鏈,簡單來講,就是不法份子利用運營商系統漏洞,竊取訪客手機號返回接口,根據接口開發出所謂的“手機訪客營銷”平台,這種平台其實就是一款內嵌了惡意代碼的“黑客爬蟲”。
而有“營銷需求”的網站運營方則會從代理商手中購買該項服務,將惡意代碼嵌入到自家網頁中,之後,當用戶訪問網頁或App時,運營方就可以在後台看到用戶的手機號、搜索關鍵詞等詳細信息。
圖片來源:江西衛視
早在三年前,這種手機訪客營銷“服務”就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從工具開發、銷售代理再到購買者,整個利益鏈條分工明確,範圍覆蓋全國數十個省份,據悉,當時有大約4萬個站點都內置了這種“服務”,每天有數百萬網民的個人隱私被洩露。
2017年底,公安部門聯合互聯網公司展開“濾網行動”,破獲國內首例“手機訪客營銷”黑產團伙,逮捕了26家涉案網站負責人及多名違法犯罪嫌疑人。同時,公安機關還聯合百度展開專項打擊,利用AI技術圍剿黑產,先後開展了5次針對性黑產對抗。
不過,即使“手機訪客營銷”平台一直被重點打擊,一些商家仍然在以身試法。新浪科技在微博上搜索關鍵詞“瀏覽,信息洩露”發現,近期有多名網友反映自己在瀏覽某網頁後接到了騷擾電話,這種現象主要集中在房地產、二手車、現金貸等領域。
除了惡意扒取用戶數據之外,個人信息的倒賣也是互聯網信息產業的一大“毒瘤”。
近日,據新華社報導,記者“臥底”騷擾電話源頭企業發現,一些互聯網巨頭、銀行和房產中介是信息洩露背後的始作俑者,公民信息成了很多“業內人士”謀利的手段,有些人甚至會將用戶信息作為跳槽的“籌碼”。
《財經》曾報導稱,80%的數據洩露是企業內鬼所為。經這些“內鬼”之手,大量含有用戶信息的“文件”源源不斷流出,並在各個微信群內“裸曬”,這些文件信息詳實,包括了公民的姓名、電話、工作單位、房本信息等具體內容。
同時,據法制日報報導,在QQ等社交平台上,隱藏著一條“信息倒賣”黑色產業鏈。成千上萬條用戶信息被擺上“貨架”售賣,明碼標價“一萬條信息800元”,而且這些信息會“每週更新,保證精準”。
針對如此瘋狂的個人信息倒賣現象,國家早已出台過相關法律,根據刑法:“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雖然在法律條款上有了明確標準,但能不能起到威懾作用,關鍵還是要看執法部門的懲戒力度。
“我國現在對倒賣信息的處罰力度遠遠不夠,因為執法部門沒法管也不好管”,運營商領域研究專家向新浪科技分析稱,難點在於用戶舉證環節。“用戶如果要舉報,必須先要有充足的證據,不僅要證明自己的信息確實被洩露了,還要找到是誰洩露的。”而且,即使舉報成功也不一定能被受理,“因為受害金額需要達到一個標準才有人管。”
目前,官方的態度是“民不舉官不究,不出重大事故就沒人管,真的就這麼一個情況。 ”上述運營專家稱。
誰在被打騷擾電話?
根據12321舉報中心發布的最近一次月報顯示,2019年2月,共收到騷擾電話舉報3.7萬次,其中內容為貸款理財類、違規催收類和電話轟炸類的舉報信息居前三位,佔比分別為24.2%、15.7%和9.3%。
隨著現金貸的興起,貸款、理財、催收之類的騷擾電話暴增,在黑貓投訴平台上,用戶對騷擾電話的投訴,也主要集中在金融理財、暴力催收方面。
新華社曾報導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家名為“中邦金融”的公司,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平均每40分鐘能撥出250個號碼,一天可以撥打2000個電話,即使是剛入職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個才算合格。
金融機構這種漫天撒網打電話拉客的方式,給用戶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家住北京的楊先生向新浪科技透露,“自從他買了房之後,每天都能接到四五通騷擾電話,類型涵蓋保險理財、貸款等。”楊先生還提到,“這些電話主要集中在95、17開頭的號段。”
據了解,楊先生所接到的騷擾電話,其實是通過呼叫中心和虛擬運營商號碼打來的。“95”開頭的8位數號碼屬於呼叫中心號段,“17”開頭的號碼屬於虛擬運營商號段。
呼叫中心本來就是用來做客戶營銷的,也就是所謂的“電銷中心”,而虛擬運營商則相當於三大運營商的代理商,通過從三大運營商處購買通信服務,重新包裝形成自有品牌。
為什麼這兩個號段會成為騷擾電話的“重災區”?一方面是因為資費便宜,一名業內人士稱,“虛擬卡(170、171號段)的資費,可以比三大運營商便宜一半以上,買得多價格也會更優惠。”另一方面,虛擬運營商的業務管理比較鬆懈,實名制貫徹不力,導致該號段的手機號可以被批量購買,這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根據12321舉報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3月,接到針對虛擬運營商號碼的舉報達到194件次,環比上升了165.75%。
“不過一個尷尬的現實是,虛擬運營商犯錯後,最終被處罰的往往是三大運營商。” 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指出,由於虛擬運營商是跟三大運營商簽約,所以工信部的監管會直接找到後者,“三大運營商有權利、也有責任對虛擬運營商提出一些約束。”
“可是三大運營商想管好又很難。” 付亮稱,虛擬運營商的規模都比較小、投入也有限,“如果你管得嚴了,他可能就沒了。”所以,礙於合約關係,三大運營商對虛擬運營商的經營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專家:運營商應承擔起相應責任
在騷擾電話鏈條中,有四個角色:倒賣信息的公司或個人、實施電話騷擾的企業、提供呼叫服務的系統和供應商,以及傳統的三大運營商。
業內人士認為,治理騷擾電話的難點在於其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在這個鏈條中,各利益方互相包庇縱容,消極放任,導致監管混亂,問責機制缺失,所以,在治理騷擾電話上,僅僅依靠一個政府部門是不夠的,需要多個監管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協作,進行聯合整治。
在執法方面,人民日報近日倡議,各執法部門應該組織力量,根據媒體報導提供的線索,第一時間跟進查證,在挖出罪魁禍首的同時,摸清整個黑產業鏈的運作模式,查清每個環節上相關主體的性質和責任,斬斷信息洩露的產業鏈,嚴格依法讓它們受到應有的懲罰。
同時,付亮指出,運營商是連接電話騷擾行為的企業和被騷擾用戶之間的關鍵一環。他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提到,對騷擾電話進行預防和管理,是運營商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應該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強數據共享能力建設,提升騷擾電話識別和攔截能力。
進入2019年以來,三大運營商屢次被工信部約談,可是依舊收效甚微。8月9日,工信部再次就騷擾電話問題約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和北京、河北兩省市分公司公司,要求其重點加強語音專線和碼號等通信資源管控。
對於運營商的監管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權認為,應當將相應的懲戒與約談結合起來,使得整治騷擾電話不力的運營商受到懲罰,這樣才能保障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