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龍宮表面可能並不如想像中佈滿灰塵
據外媒報導,去年10月,日本隼鳥2號(Hayabusa2)在龍宮(Ryugu)投下了一顆名為Mascot的小型探測器。在對這顆小行星表面進行成像之後,這顆探測器披露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龍宮並不像科學家們預期的那樣佈滿灰塵。
這一結果於週四發表在了《科學》上。
Mascot是移動小行星表面偵查器(Mobile Asteroid Surface Scout)的縮寫。自2018年10月3日在龍宮著陸後它開始使用MASCam專業攝像頭進行拍攝。而科研團隊在隼鳥2號部署好Mascot之後對其運動軌跡展開追踪。
來自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的研究人員以及法國、日本的研究人呢元對MASCam的圖像進行了研究。當探測器一部署好後就識別出了兩種類型的岩石–黑而粗糙的岩石、亮而光滑的岩石,它們大小不一,從10厘米到數十米不等。岩石則均勻地分佈在龍宮表面,這跟此前在《科學》上發表的早期觀測結果一致,即龍宮可能是在一次災難性的碰撞後形成。
領導這項研究的Ralf Jaumann指出,多光譜圖像表明,相對原始和原生的表面物質指向太陽系的早期形成。通過Mascot他們發現,嵌在龍宮岩石中的微小物質可能表明這顆小行星上的隕石跟碳質球粒隕石類似。碳質球粒隕石是一種據信起源於太陽系早期的隕石。
另外,探測距離地球幾億英里外太空岩石上夾雜物的能力使研究小組相信,龍宮表面的岩石上沒有覆蓋細顆粒或灰塵。而這有點不尋常。
研究小組表示,他們本來預計龍宮表面會不斷形成塵埃,然而現在的發現意味著它有一種清除表面塵埃的機制。至於這一機制具體怎樣目前還沒有搞清楚。
Jaumann解釋稱,一種可能性是由於太陽輻射產生的細塵粒充電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電力會將塵埃清除;另外一種可能性則是揮發物的逸出可能已經清除了塵埃,或是小行星內部的震動可能會優先將小顆粒移動到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