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並非一直寒冷荒涼曾經溫暖濕潤恐龍自由漫步
據國外媒體報導,提到南極,我們想到的是冰冷、空曠、荒涼、寒冷……你可以用這些詞來形容今天的南極,但它其實並不一直是這樣。曾經有一段時間,這片南方大陸被森林覆蓋,恐龍自由自在地遊蕩。如此寒冷的原野怎麼會一度如此溫暖,足以供養陸地上最龐大的生物呢?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回到久遠的地質時代。南極洲在白堊紀(1.45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期間是無冰的,那是恐龍生活的最後一個時代,一般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結束了恐龍在地球上的統治地位。
在這段時間裡,地球兩極都有森林。樹木和冷血爬行動物的化石使科學家描繪出當時的氣候,冷血爬行動物需要溫暖的陽光才能生存;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它們在白天曬太陽取暖,在冬季見不到太陽的兩極,一定存在某些因素使它們獲得足夠的溫度,從而在黑暗中生存。
科學家還利用生活在海洋中的化石生物有孔蟲的外殼來了解過去的氣候,通過分析有孔蟲外殼的化學成分,可以了解不同物種生存的年齡間隔,就可以估計出那段時間的海水溫度。有孔蟲提供了一些最好的記錄,因為既有生活在海底沉積物中的有孔蟲,它們記錄了海底的溫度;還有生活在海洋上層50米的浮游有孔蟲,它們記錄了大氣的溫度,當你把這些時間記錄結合起來,分析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海域的有孔蟲外殼時,你就對氣候的演變有了一個很好的了解。
研究人員在南極洲周圍的南大洋中發現的證據起初令人難以置信,因為看起來太溫暖了,南緯58度的地方溫度竟然高達30攝氏度,那裡已經很靠近南極圈。
這些高溫現象發生在白堊紀中期,被稱為“白堊紀溫室”——由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引起的高溫溫室效應。那麼,白堊紀的南極洲發生了什麼,以至於出現一個有森林和恐龍的極地世界,完全不同於今天的貧瘠冰原?
我們對白堊紀中期當時海底擴張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火山釋放的二氧化碳也更多。我們都知道氣候變化曾經發生過,現在也在發生,將來依然會存在。但是,人類現在所做的和白堊紀的“溫室效應”相比有什麼不同呢?南極洲會很快再次冰雪消融嗎?
與我們過去所知的地質事件相比,現在的變化速度和規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短短幾十年間,我們向大氣中排放了數千億噸的二氧化碳。即使是非常巨大的火山,也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產生那麼多的二氧化碳。對於未來,我們可能在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後,就會看到所謂的冰流開始加速流動,特別是南極洲西部將開始融化。考慮到冰川流動的速度,我們將不會在幾十年內看到(整個)南極洲的冰川消融。冰川學家預測,一旦海平面開始升高,就會得到正反饋,讓冰川流動得更快,海平面上升得更快,然後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我們可能再也見不到恐龍在南極洲漫步了,但不能排除這片大陸在未來不結冰的可能性。而且,我們也無法知道這對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在南極無冰的地球上生活過。(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