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真的是互聯網人的危機之年嗎?
35歲,是很多人成長過程中逐步積累社會經驗、漸漸走向成熟的年齡。然而,在偶爾曝出的互聯網公司裁員新聞和部分輿論的渲染下,35歲近來成了互聯網人的危機之年。35歲危機、35歲焦慮、35歲被優化等詞彙出現在很多爆款文章中。
35歲,對於互聯網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35歲真的是危機之年嗎?《工人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多個年齡段的互聯網人,一探究竟。
技術更新太快,沒有人不可替代
從1999年國內BAT三大巨頭誕生算起,僅僅過去20年。如果一個年輕人從學校踏入社會就進入互聯網行業,35歲及以上的他們已經算是“老人”了。
1978年出生的系統開發程序員陳月就是互聯網行業的“老人”。他經歷過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變革、PC時代向移動互聯時代的嬗變。他最深的感受就是,“行業發展節奏太快,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入門門檻變低,對於所有人來說每天都要接觸新技術,大家起點被拉得越來越近,經驗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互聯網變化很快,經驗尤其是技術經驗高速折舊。“你做的東西很可能半年後就被新的框架、新的需求替代掉了,所以更需要年輕人新的思想,加快企業新陳代謝的速度。”
根據國外知名調查機構的數據,互聯網行業呈平均年齡偏低的趨勢。2018年,蘋果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1歲,Google是30歲,Facebook是29歲,騰訊、華為是28歲。
在90後小楠的公司,部門同事甚至領導都以90後成員居多。互聯網是一個偏愛高效的行業,節奏快、工作強度大、加班時間長,年輕人更有體力和精力上的優勢。
目前在某B2B企業負責產品線的葉偉在面試招人的時候雖然沒有年齡的限制,但也會考慮到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用在工作上的精力難免有限。而且,互聯網行業中每個人的不可替代性並沒有那麼強,與其投入高成本,不如分散“投資”,招聘有精力投入的人,會帶來更大收益。
行業在淘汰能力不足的人
“去年10月,公司因資金鍊斷裂無法繼續經營而全體裁員,我是最後一批被裁掉的。”1992年出生的楊小帥在上海某物流企業從事產品經營,這是他從計算機專業畢業4年來的第3份工作。
雖然很快就入職了新工作,但是楊小帥仍然感受到了焦慮,原公司協議的N+1賠償金到現在都還沒有拿到。有同事在家賦閒2個月,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能提供的薪酬和崗位與自己的需求總是不能匹配。
“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下半場,會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整個行業其實是在淘汰能力不足的人。”楊小帥表示,即使自己還未到中年,但也不敢有絲毫的放鬆。他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為將來做準備。
和楊小帥同齡的Java程序員蘇運豐也在換了3家公司後才找到了自己合適的崗位。在他看來,現在越來越重視技術型人才,未來沒有技術就沒有競爭力。30歲之前是技術人員的黃金時段,精力也很充沛。“我的工作經常加班,但有時候是自願加班學習新的技術,壓力比較大,在這行要么不斷學習,要么就會被淘汰。”
對於從事非技術崗位的95後王望來說,焦慮和危機感並沒有更少一點。從事電商運營的他加班是家常便飯,尤其是趕上“雙11”“618”的促銷活動。銷售任務的壓力讓他想過離開,但是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足以通過跳槽來實現工資的翻倍增長。
說起部分被裁掉的35歲以上的人,在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的王彥表示這是一個行業重新洗牌、大浪淘沙的過程。在行業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公司內部有很多35歲以上中層管理人員,隊伍結構並不合理。“這兩年公司裁掉了一批中層,同時開始放緩晉升速度。當效益不那麼好的時候,就不需要那麼多管理層,而是需要更多提供一線生產力的新鮮力量。”
此外,部分較早入行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享受到了互聯網的紅利期,甚至在短時間內積累了大量財富後工作不再有拼勁,長期遠離一線業務。“老油條太多了,工作推諉,拿著百萬年薪不干正事。裁員的時候優先被動刀也並不奇怪。”王彥說。
35歲以上的人去向何方
那些35歲以上的互聯網人,就真的沒有職場競爭力了麼?
38歲的解喬依舊馳騁在職場,從傳統媒體跨越到互聯網初創公司,她還在不斷挑戰新的領域。“互聯網行業發展到今天是其正常要經歷的周期,不必過度唱衰。也不必過度渲染35歲人的焦慮,每個年齡段都有焦慮,只是焦慮的問題不同。所謂的35歲危機是中年將至的正常現象。”
即將跨入35歲行列的喬布去年離開律師事務所來到深圳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法務。他認為“真正的年輕是心態上的,而不是年齡上的”,互聯網還有一些領域對於中年人來說是有機會的。例如市場、客戶關係維護等需要有經驗的人。自身得有危機意識,永遠準備好一個戰鬥心態,擁抱變化、不斷提高自身價值,才不容易被淘汰。
而對於技術人員來說,雖然互聯網公司年輕人佔比較大,陳月覺得35歲以上的人也不是沒有出路,只是相對困難。要么走深度的技術研究,要么將技術和管理相結合,重點是要不停學習、適應行業節奏。他希望未來還在這個行業且能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從而延長職業壽命。“實在不行,那就接受降薪、降職,互聯網行業科技含量高,發展還是最快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多。”
也有人選擇轉行或者創業,有媒體報導互聯網行業縮招的同時,保險行業卻迎來擴招,不少高素質高學歷的中年人轉行加入保險代理人隊伍。解喬也發現,最近一些互聯網行業的朋友開始銷售保險業務。在她看來,尤其對於職場女性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時間相對自由,而且閱歷、經驗以及之前行業積累的人脈都能帶來優勢。
另有一部分互聯網中年人選擇自主創業。他們想自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積蓄、人脈、社會經驗,何不嘗試擁有一份自己的事業?然而,解喬認為創業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一些,不能盲目。“你要想清楚自己要什麼,熱愛是第一位的,同時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不能把創業當作被逼無奈的退路。”
(應採訪人要求,文中人名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