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熱議網約車監管量身定制模式與地區合規門檻
近日,滴滴、美團、享道、首汽等出行平台收罰單,拒不整改或將下架App話題引發關注,以#滴滴、美團拒不整改將被下架#話題迅速登上新浪微博實時熱搜榜。8月12-13日,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組成的聯合檢查組對互聯網出行平台上海分公司進行了上戶執法,檢查平台對無資質車輛派單的情況。
據檢查組通報,滴滴和美團在上海仍存在為無資質車輛派單的違法行為。執法部門累計對滴滴、美團等14個平台共計檢查21次,對平台未完成清退平台內不合規車輛、未全量數據推送等違法行為開出罰單114張。其中,對滴滴出行處罰550萬,美團出行處罰147萬。15日,滴滴回應稱,正與主管部門溝通,推進合規工作。
該事件的起因是今年6月,上海一輛在滴滴註冊的非法網約車抗拒執法,並強行突破封鎖線後逃逸,最終導致四人受傷。隨後,上海交通部門約談對滴滴提出6條網約車平台合規化要求,包括“全面自查統計梳理平台內無網絡預約租車資質的註冊車輛並作清退(2019年6月底前) ”等具體內容。
網約車運營需合法合規量身定制監管模式獲期許
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平台經濟新業態已成現代生活的重要部分,為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日前,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負責人蔡團結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要量身定制監管模式,建立健全適應平台經濟特點的監管制度,促進和規範交通運輸新業態的健康發展,同時,做好進一步優化網約車准入條件、加強多部門協同監管、健全新業態的信用體係等工作。
在鼓勵互聯網平台經濟發展新業態政策環境下,“網約車平台拒不整改App將被下架”話題引發輿論對網約車出行安全、平台經濟現行監管模式等方面的探討。
遏製網約車違規經營仍需強監管,網約車合規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過程。《經濟日報》表示,網約車監管是包容不是寬容,更不是縱容。面對部分網約車平台無視乘客生命財產安全的違規經營頑疾,在監管上下“猛藥”已勢在必行。在強化網約車平台日常監管的同時,更要常態化地激活“暫停發布或下架App”這一懲罰利器,倒逼那些唯利是圖的網約車平台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主動自覺地將經營行為規範在合規軌道上。監管職能部門應堅持科學合理的治理導向,精準施策,努力實現保護合規經營者權益與懲處違規經營者並行不悖的最大治理公約數。《北京日報》表示,從嚴治理並非為了“剿滅”網約車,恰是為了其能更好發展。嚴格把控車輛准入門檻是企業應盡責任,如果平台不能做到自我約束,相應監管措施則必須足夠硬氣。上游新聞表示,網約車行業持續深度梳理,相關部門不斷強化對網約車的監管,合規工作已迫在眉睫。網約車司機“持證上網”,也是業發展的一種必然過程。
網約車各地准入標行準引發討論。《北京青年報》指出,應當按照國辦《意見》的要求,清理和規範制約網約車健康發展的行政許可、資質資格等事項,評估地方對中央政策落實情況,優化完善准入條件、審批流程和服務,降低網約車司機、車輛和企業的合規成本,以有序增加網約車市場供給。紅星新聞認為,應當盡快放開出租車、網約車“滬籍”門檻,允許不具有上海滬籍的新上海人也可以開出租車、網約車,讓更多的網約車、非滬籍出租車司機實現合法化。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表示,上海市關於網約車駕駛員的戶籍要求或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
平台經濟的監管思路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紅網表示,值得警惕的是,網約車監管並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交通部這次的表態,可以看作是對網約車等平台經濟的監管思路的現實“糾偏”。交通部表態,強調了監管與平台經濟特點相結合和相適應,實質上所追求的就是一種“量體裁衣”的網約車監管模式,從中能看出對平台經濟和網約車的支持。包容審慎的網約車監管精神,是符合實際,符合社會利益的,“公平公正”的底色已清晰可見。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陳越峰指出,針對平台經濟的監管應當有一個動態優化過程。
平台經濟發展可拓展消費市場,將有助於“穩就業”。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表示,平台經濟是增加就業、穩定就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由於以前部分行業存在准入門檻相對較高的現象,《意見》通過合理設置行業准入規定和許可等手段,有望在“穩就業”方面發揮作用。
平台監管牽動民心網民觀點展現多元化訴求
關於網約車的監管,網民輿論場的聲音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第一種是支持政府嚴管、要求平台加強安全管理和責任落實;第二種是表達擔憂,質疑嚴管會給出行帶來不便;第三種是中立態度,整體較為寬容:既支持約束和規範網約車,也能容忍其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完善。
第一種觀點主要出現在近期網約車的負面事件發生之時。今年6月,上海發生多起網約車司機拒不配合執法、闖關逃逸甚至暴力抗法的現象,引起輿論關注,這類事件也導致了交通執法部門對網約車開展的嚴管。在“網約車司機抗法逃逸頻發”的討論中,第一種支持政府嚴管的觀點佔據主導地位。熱門觀點表示,“人命比打車方便重要”、“出現問題就要管”、“非法網約車為何如此大膽?”,輿論的憤怒情緒被快速點燃。
@一隻面朝大海的貓110:有的地方默認滴滴合法,有的地方又屬於黑車性質,希望哪天能達成統一。
@分類助手:規定也是可笑,要讓跑就完全放開,不讓跑就切了。
@poppy銘:這嚴查資質對用戶來說是好事啊,評論裡都在討伐什麼?
第二種觀點主要出現在網約車平台被嚴查的時間段。8月,滴滴、美團再次收到上海交通委罰單,被指拒不整改將被下架App。這一消息迅速引發輿論熱議,網民對網約車平台的依賴、對出行不便的憂慮集中體現在相關話題的評論區:@正能量爆棚ye:求求你們管管出租車吧,不打表、邊開車邊玩手、抽煙。
@蘭夢婷Ting:我天天打滴滴,說實話有了滴滴很方便,在這個出租車不好打的情況下有這個平台方便了很多,可能還不太完善,但是不能否認它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柳丁oom:我知道往後打車要更難了
從網民對該事件的反饋來看,對網約車的依賴主要來自對現有出行市場的運力和服務有更高的需求,網約車平台的去留成為牽動民生民意的重要公共話題。應該注意到,受“碎片化”信息傳達和觀點表達的影響,公眾在認知和討論網約車平台的問題上,難免陷入“安全”和“效率”的選擇題之中。當“安全”需求被放大時,第一種支持政府嚴管的觀點佔據上風;當“方便”需求強烈時,第二種支持平台發展的聲音加大音量。而持第三種看似“寬容”態度的人,實則是對兩種需求沒有明顯偏倚的群體。一旦某個事件的發生觸及了這些特定需求,網絡輿論的風向又將迅速轉舵。因此,在網約車的問題上,既要關注事件的本身屬性,也需深究其中多元化的訴求表達。
輿情觀察
網約車市場仍有諸多痛點亟待破解。對於非法網約車闖關逃逸、抗拒執法等嚴重威脅公共安全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有關部門依法從嚴打擊是毋庸置疑的。監管部門秉持包容審慎原則,將網約車安全、合法、合規作為其發展的前提和核心,有助於網約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如今上海表示將對不清退非法網約車的平台採取下架App的措施,其政策落實和治理效果將持續受到輿論關注。
輿論傾向受輿情事件影響較大,熱點事件影響輿論風向。此次“滴滴、美團拒不整改App將被下架”事件出現後,引發輿論對個別地區合規准入門檻高、新業態彈性監管的討論。與之前網約車發生嚴重侵害人身財產安全的案件不同,輿論中支持網約車發展的聲量明顯增加,反映出公眾在不同熱點事件中心態與訴求的變化,進而使輿論風向轉變。
網約車合規、安全、運力之間的平衡問題始終是輿論焦點,其中平台責任不容忽視。近日,《意見》提出要科學合理界定平台責任,明確平台相應責任,強化政府部門監督執法職責,不得將本該由政府承擔的監管責任轉嫁給平台。隨著《意見》的推進與落實,網約車平台法律責任進一步細化,平台應當承擔其責任,加強平台治理。
為網約車等新業態分類量身定制適當的監管模式備受期待。在網約車監管模式的探索上,全國各地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有整個城市沒有一台網約車的“錦州模式”,也有通過平衡出租車與網約車關係實現新舊業態融合的“大慶模式”。需要承認的是,以平台經濟為重要代表的新經濟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既關係著地方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也關係到民眾在出行、住宿、健康等多方面的消費權益和就業機會的保障。目前,國家對平台經濟要求採取包容審慎的監管,一個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值得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