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洞熊滅絕的原因可能是人類祖先而非氣候變化
洞熊(Cave Bears)在數万年前就已經滅絕,目前人類只能通過化石來證明和了解這種生物確實在地球上生存過。對於研究人員來說確定洞熊的滅絕原因是一項重大的挑戰,有些學者認為是天氣變化所導致的,不過近期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論文認為遭到滅絕的原因是人類的祖先。
圖片來自於WiKiMedia
洞熊是一種於更新世生存在歐洲與亞洲的熊,於120萬年和其他的熊類分支,在約二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滅絕。洞熊高達10英尺,重達1600磅以上,比現今的棕熊還要大上許多,但並不像今天的熊一樣具有爬樹的能力。
毋庸置疑洞熊是令人生畏的野獸,雄性體重超過1000磅,一些標本可能會超過2000磅。不過調查研究發現當時尼安德特人正在尋找合適的洞穴過夜,因此雙方的衝突最終導致了洞熊的滅絕。
研究人員檢查了整個歐洲十幾個化石遺址發現的59個洞穴熊標本的遺骸。通過對骨骼進行取樣並獲得基因組信息,研究人員能夠繪製出一個顯示熊群數量上升和下降的時間線,發現當人類開始在整個大陸蔓延的同時洞熊數量開始急劇下降。
熊已經出現在洞穴壁畫中,這些壁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人類在歐洲各地移動的時間,因此我們知道這兩種物種經常接觸。結合人類到達時熊開始死亡的事實,數據表明古代人確實成功地捕獵了熊。
當然這並非定論,可能是當時有其他多種因素導致洞熊數量的下降。不過這項研究結果為更好的研究洞熊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