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有沒有效?部分有但早就現代化了
在網上,中醫中藥是科學還是迷信一個亙古不衰的話題,有人把中醫中藥當成瑰寶,迷信古代偏方的神奇作用,也有人對中醫中藥一棍子打死,徹底否定。
資料圖
中醫中藥是個複雜的問題,兩種極端態度都不可取,但在對待中草藥效果的問題上,今天人類完全有足夠的技術手段驗證它們到底能否治病,微博網友@-滇南風吹楠-今天發了一篇科普文,從另一個角度介紹了中藥的效果問題,指出人類現在早就不依賴中藥了,世衛組織基本藥物清單中來自植物的藥物或其類似物中,來自植物藥的佔比不到1/7,其中有些藥物實際上並不需要從植物中提取,人工合成足夠了。
以下是網友@-滇南風吹楠-有關重要科普的具體內容:
中藥到底有沒有效這個問題,比較全面的回答是:有一部分有效,但早就現代化了。
中藥的主要原材料是植物。植物不會動,主要只能靠合成各種化學物質作為“化學武器”,防禦病蟲害和植食動物。這些防禦性的化學物質,有一部分確實對人體有強烈生理活性,其中又有一部分也確實可以治療一些病,這都不應該否認。
問題在於,這些確實有效的中藥,其中的有效成分基本上在19世紀到20世紀前期就提取出來了。以後現代醫學界主要就應用這些提純的有效成分,或人工合成的類似物,而無需再用草藥本身了。
以麻黃為例,它是不是能發汗平喘?是,這個藥效無需否認。但日本藥學家長井長義在19世紀末就已經分離出了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鹼。20世紀初,中國藥理學的奠基人陳克恢進一步揭示了它的藥理,是興奮神經、心臟和肌肉上的腎上腺素受體,由此啟發了藥學界對苯丙胺類藥物展開研發(當然不巧的是,順帶也研發出了“冰毒”“搖頭丸”之類毒品)。到今天,苯丙胺類藥物已經非常成熟了,有一些還是世衛組織推薦的基本藥物。
20世紀中期以後,容易發掘的有效中藥基本都發掘完了,剩下的就是大海撈針式的篩選。比如由中國政府支持的尋找瘧疾新治療方案的“523計劃”,篩選了上千種草藥,最後也就只找到一種黃花蒿。當然,同期國外也是如此。美國政府搞的抗腫瘤天然藥物篩選計劃,檢驗的植物更多,最後有藥物開發潛力的也就只有寥寥數種,包括紅豆杉提取的紫杉醇,以及喜樹提取的喜樹鹼。
而進入21世紀之後,連針也基本撈完了。植物化學界早已經走向深山老林,去發掘那些中醫典籍上壓根就沒記載過的植物。即使再有重大發現,也和中醫藥無關了。
我剛整理完2019年第21版世衛組織基本藥物清單中來自植物的藥物或其類似物的名錄。我把維生素之類不一定非要從植物獲取的藥物以及噻托溴胺之類天然產物的純人工合成類似物也算上,結果也只有64種,佔全部462種單藥的13.85%,也就是不到七分之一。由此基本可見植物藥在現代醫藥中的地位。在兩年前的第20版基本藥物清單中,和植物相關的藥物是62種,佔全部436種單藥的14.22%。這同一個指標在兩年間的對比,相信可以生動地說明植物藥在人類醫藥史上的重要性一直是在下降的。即使你把礦物藥也算上,趨勢也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基本已經完成了,已經是歷史了。今天的很多藥理研究,已經走上了兩條邪路,一是拼命要在類黃酮、鞣質之類已經基本證明不可能有什麼重大功用的植物化學產物上找藥效;二是動不動就說“藥效來自於幾種組分的協同作用”(其實哪有那麼多玄之又玄的“協同作用”)。每年國家都在這些研究上扔掉大筆大筆白花花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