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箭:民營火箭一飛沖天
伴隨著發動機噴發出的烈焰熊熊燃燒,四周瞬間飛沙走石,持續20秒後,發動機平穩關機。5月17日,國內首台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藍箭“天鵲”(TQ-12)20秒試車在浙江湖州試車基地圓滿成功。
新華網北京8月7日電題:中國經濟的韌性|藍箭:民營火箭一飛沖天
新華網記者陳聽雨
“火箭是航天工程的一個核心、一個基礎,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
圖為藍箭“天鵲”(TQ-12)發動機試車現場(受訪者提供)
7月底,“天鵲”TQ-12液氧甲烷發動機又成功完成了100%推力試車,最長試車時間100秒。
近日,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張昌武在接受新華網科技頻道獨家專訪時回憶起了在浙江湖州搭建發動機試車台的經歷,“那是我們非常艱難的一段時期。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江浙地區天氣不好,接連的雨雪對試車台的搭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很多非常資深的航天工程師、優秀的研發人員,在工地現場管理工程,看上去就像普通的建築工地包工頭一樣非常辛苦地工作,我甚至要用艱苦卓絕來形容他們的工作。同事們在山溝裡頂著風冒著雨,日夜不停,終於把我們的大型試車台工程以非常高的效率和非常低的成本建設了起來。”
張昌武說,“藍箭是一家很有韌性的公司,我們秉承了中國航天艱苦奮鬥的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鬥。在成立至今5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天鵲”發動機試車這樣重大的事情,不僅意味著藍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築牢了公司未來發展的技術根基;更是踐行了藍箭作為中國航天有力補充的定位,以切實行動為提升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做出貢獻。”
民營火箭想活下來必須找准定位、走差異化路線
圖為藍箭創始人、CEO張昌武新華網周靖杰攝
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型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完成了全系統試車考核——美國SpaceX的猛禽發動機、藍色起源的BE-4發動機,第三型就是藍箭自主研發的“天鵲”發動機。
正是這次試車的成功,正式宣告中國民營航天企業首次掌握了百噸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關鍵技術,並具備了發動機研製所需的保障能力。
“對藍箭而言,天鵲發動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分系統。”張昌武說,藍箭始終致力於成為國家航天事業的有益且有力補充,“在技術定位上,藍箭選擇了液氧甲烷推進劑的技術路線,天鵲試車的成功,意味著我們在液氧甲烷這個型號的產品上已經補足了國家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藍箭是一家曾開創了中國民營火箭的先河的企業。2018年10月27日,朱雀·南太湖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微小衛星“未來號”發射升空,成為中國首枚發射的民營運載火箭。
“未來,藍箭還將研發出可重複使用的液氧甲烷火箭,也會成為中國運載火箭家族的新成員。”張昌武說。
他預計,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朱雀二號液體火箭發射就要發射升空。
“我相信,我們的產品不僅能支撐目前商業領域的市場需求,同時還能促進行業下游更快速地發展。”張昌武說,火箭的發射是衛星製造及應用的上游,只有火箭發射的瓶頸問題解決了,衛星製造和應用產業才能以更的快速、更大的規模發展。
在很多人的印像中,研製、發射火箭是國家行為。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選擇涉足航天產業是需要勇氣的。
在張昌武看來,這並不是一時之勇,而是建立在深厚積澱和準確研判的基礎之上。
張昌武說,在藍箭創立之前,我們已經深刻認識到,在全世界範圍內,作為運力輸出的工具,運載火箭仍是一種非常稀缺的產品,大部分國家尚未將其形成產品,而只是一種航天技術。在此領域,美國的SpaceX、藍色起源等一些私營企業快速發展,遠遠地走在了世界商業航天的前列。
“我們中國有這麼多尖端的、優秀的航天工程師,有這麼紮實深厚的航天產業鏈條,我們國家在航天領域的發展也日趨開放。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讓一家類似於SpaceX的企業在中國誕生、生根、發展。藍箭就是要成為國內首先使用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液體運載火箭公司,也要成為一家躋身世界主流商業運載火箭行列的公司,通過我們自己的火箭,進一步增強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張昌武在採訪的全程都保持著一副波瀾不驚的平靜面容,堅定的眼神背後是一顆中國航天人澎湃的心。
在他看來,能否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是民營火箭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中國的民營火箭,要想存活下來並且脫穎而出,必須要走差異化路線,這直接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他說,“民營火箭企業需要探索出自己的產品研製模式和商業邏輯,才有可能在國家整體積累已經非常深厚的基礎上,再找到一片新的天地,並且在市場中形成核心競爭力。”
張昌武認為,藍箭的商業模式本質上很簡單,“我們是跑運輸的,要確保我們的產品和運輸服務實現最高的效率,才能具有競爭力。”
“為什麼藍箭選擇做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因為目前在這個市場上競爭對手還非常少。”不僅如此,在張昌武看來,中型液體火箭還是藍箭面向未來快速增長的太空低軌小衛星發射服務市場需求的主動選擇,“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中型液體運載火箭都是亟待去填補的空白。”他說。
“對於火箭的研製來講,企業找准方向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瞄準一個方向,我們才有信心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快速迭代、持續投入,把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開發出來。研製大型工業品,最可怕就是要推倒重來,我們在路徑上可以快速迭代,但是方向上不能改變,方向一旦改變,就意味著失去了兩年、5年甚至更久的發展窗口期。”
“民營火箭快速發展是中國航天強大的表現”
藍箭成立於2015年,那一年恰恰被業界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的破冰之年。
至今不到五年,我國的商業航天產業迅猛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越來越多,商業航天的參與者越來越多,資本層面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多。
據行業數據,目前中國航天領域出現的民營企業已經接近百餘家。“整個民營航天業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接下來有望能夠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張昌武預計。
中國航天60餘年的艱苦奮鬥,提供了寶貴經驗,輸送了大量人才,是中國民營航天得以發展最重要的基石。
“過去五年間,中國民營火箭能夠快速發展,是中國航天強大的表現。我們取得的成績,是站在了國家航天事業60多年積累的肩膀上才做到的,選擇民營航天這條道路,也是我們對中國航天歷史與未來信心的表現。”張昌武堅定地說。
受益於中國經濟轉型,航天產業感受到了拂面的政策春風。“國家政策重視民營航天領域,鼓勵我們去研製開發硬核科技,我覺得整個行業的發展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張昌武說。
然而,這仍然是一個進入門檻較高的領域,注定只會有比較少的參與者能夠在行業裡真正形成競爭力。
張昌武對民營航天產業的客觀規律不乏清醒的認知,“我認為這不能說是困難或瓶頸,這是行業的規律,是由這個行業的客觀現實決定的。”
張昌武說,火箭是一個技術非常密集、鏈條很長的產業,產品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客觀上並不適合大部分投資人參與投資,專業領域的投資人才能對這一產業有一定的了解,並且能夠經得住長周期的考驗。“只有對產業的未來有憧憬,才可能真正投身進來,長周期地伴隨或孵化產業向前發展。”
衛星是商業航天的核心環節,而小衛星的發展帶來了運載火箭需求的大幅提升。當前,我國兩大航天“國家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都提出了自己的低軌小衛星星座計劃。一時間,中國版的太空低軌小衛星星座計劃風起雲湧。
“中國的商業航天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以’國家隊’為主,同時刺激和帶動民營航天力量攜手進步。我相信,在空間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將向民營航天企業充分開放參與機會。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把產品盡快交付出來,把產品的可靠性在市場上樹立起來。”張昌武說。
“我們秉承了中國航天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鬥的精神”
快速的理解,嚴謹的邏輯,清晰的話語,明確的回答。架著一副黑框眼鏡的張昌武,一副典型的理工男風格。
“其實我沒有學過理工科,之前的學習和工作背景是金融和管理。”張昌武略帶靦腆地一笑,轉而繼續說,“現在我能夠帶領藍箭團隊,我覺得恰恰體現出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未來將形成一個更加多元的格局,需要來自更多領域的人才加入其中,去了解航天、參與航天、助力航天,而不僅僅是用航天技術發展航天。”
回顧藍箭四年多的來路,張昌武說,“藍箭是一家非常有韌性的企業,我們在過去發展的每一天都是面對很多困難的。困難主要是因為作為中國走在前列的民營航天企業之一,我們所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新的,怎樣搭建企業內部系統?怎樣通過自己研發的產品打通供應鏈?怎樣建設人才隊伍等,這些都是全新的命題。”
面對困難,張昌武習慣的思考方式是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我們的每一天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我始終相信明天會是最困難的,這是一種心態上的保障,只有認為明天會更加困難,才能為明天解決困難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說到高科技領域的創業,也許大家想像出來的都是這樣的畫面,坐在高大上的寫字樓裡,敲打鍵盤,輕點鼠標,技術快速迭代,尋求資本市場上市……其實我們不是的,我始終覺得,在民營航天產業,我們秉承了中國航天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傳統,我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果,也築牢了藍箭未來發展的根基。”張昌武說。
奔向太空,是人類向外探索、走出“地球搖籃”、認知宇宙最大膽的嘗試與開拓,其重大意義與終極收益無法估量。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中國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展望未來,商業航天擁有極高的成長性和極大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我們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要客觀正視中國民營火箭企業發展的現狀,以及目前我們同這一領域內世界一流企業之間的差距。”張昌武說。
我們期待,秉承中國航天艱苦奮鬥精神的民營航天,找准定位,堅韌生長,一飛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