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放棄不是你的錯?其實是“挫折神經元”在搗亂
針對老鼠的研究顯示,“放棄”的感覺其實只是我們的大腦為了保持其和諧而做出的反應。該研究關注的是大腦如何激發追求獎勵的動機,以及當獎勵無法企及時的反應。當我們對追求“獎勵”感到興奮時會發生什麼,神經科學已經有了深入了解。無論是有形的東西,如金錢、食物或性,還是更抽象的東西,如愛或權力,大腦中都會產生類似的化學模式。
神經遞質多巴胺在通常被稱為大腦“獎勵中心”的神經通路中氾濫。這是推動我們前進的生化動力,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我們追求任何東西的核心。
但大腦是平衡的工具,而且事實證明,哺乳動物還有另一種系統對獎勵激增施加抑制力,它被稱為痛覺調節系統(也是大腦調節疼痛的關鍵)。這個系統中的神經元會釋放名為痛敏素的分子來抑制多巴胺。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老鼠尋找藏在罐子裡的糖,發現了這個過程。為了得到糖,它們不得不把鼻子伸進去舔食。研究人員最初很容易激發出老鼠獲得更多醣的動機,但每次嘗試都讓老鼠更難成功。
在讓這個過程變得如此困難,以至於老鼠們反复痛戳自己的鼻子仍然無法嚐到糖味之後,它們終於選擇了放棄,且最終都停止了嘗試。
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囓齒動物的神經活動進行了跟踪,發現當老鼠放棄時,痛敏素神經元(又被稱為挫折神經元)最為活躍。有趣的是,這些神經元位於大腦的腹側被蓋區(VTA)附近,而那裡恰是獎勵中心的活動中樞,這種鄰近的位置讓人很容易就能觸碰到“剎車鍵”。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工程博士生剋里斯蒂安·佩德森(Christian Pedersen)說:“一個重大發現是,被稱為神經肽的大型複雜神經遞質通過作用於VTA,會對動物行為產生非常強烈的影響。”
獎勵激增和獎勵抑制之間相互作用的原因,被歸結於大腦趨向於穩定和平衡機制,也就是體內平衡。哺乳動物的大腦有一種內在機制來阻止尋求獎勵的行為朝任何極端方向發展。
畢竟,當成功遙不可及時,繼續從事危險的、尋求回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收到傷害或死亡,所以我們很可能繼承了這種化學平衡行為,並將其作為一種進化的生存機制。
像抑鬱症和成癮這樣的紊亂症,可能正是由這些調節系統由於各種原因不能正常工作而導致的。研究人員認為,最新的研究可能會對這些疾病和其他疾病提供治愈線索,並更好地理解某些化學乾預是否有助於恢復平衡。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麻醉學、疼痛醫學和藥理學教授邁克爾·布魯查斯(Michael Bruchas)說:“我們可能會想到些不同的情況,人們希望能夠通過阻斷這些神經元和受體來幫助他們感覺更好。這就是發現這些細胞的強大之處,影響動機的神經精神疾病可以得到改善。”
就目前而言,這一發現的價值可能更直接:只要知道努力後的“放棄”不是性格缺陷或道德失敗所致,而是大腦為保持某種平衡機制的反應,我們就不必為此過於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