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迎來首批太空採礦原型實驗裝置看微生物如何應對低重力環境
一艘沒有載人的龍式貨船,將來自愛丁堡大學的首批太空採礦原型實現裝置送到了國際空間站。其旨在研究微生物如何應對低重力環境,為未來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做準備。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積極思索如何推動針對小行星和衛星的採礦事業,但經濟性是擺在各組織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圖自:Rosa Santomartino,via New Atlas)
小行星採礦的潛力,主要在提取地球上缺乏、或過程繁雜得難以提煉的金屬和礦物上。
愛丁堡大學帶領的這支研究團隊,就想到了利用微生物這個’化學工廠’來分解岩石,並從中抽取鐵、銅、鋅、金、鈾、釷等元素的方法。
實際上,早在20 世紀50 年代,這項技術就已經在實驗室中得到了應用。今天,它不僅被廣泛用於採礦,還成為了恢復被有毒重金屬污染的區域的一個有效舉措。
(六個被送往國際空間站的“生物反應堆”)
為將之移植到太空採礦行業,愛丁堡大學天體生物學中心的科學家們,在過去十年建造了18 個火柴盒大小的’生物反應堆’。
現在,一批此類’生物反應堆’已經被送到了國際空間站上。宇航員會將一些類似月球和火星環境的玄武岩,浸沒於包含細菌和營養物質的溶液中。
此舉旨在了解細菌在零重力環境下,還能如何有效地提取礦物質。隨著微生物的生長,實驗將監測它們如何形成菌落和生物膜。
生長在玄武岩上的細菌(熒光綠)圖像
愛丁堡和斯坦福大學已在地球上進行過分析,發現這些生物膜不僅有助於開發空間生物採礦,還可更好地了解微生物是如何在地球上生長的。
愛丁堡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Rosa Santomartino 表示:“微生物無處不在,而這項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它們如何在地面上生長、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探索太空的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