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38種是什麼將這些物種推向瀕危邊緣?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最近發布了其彙編的瀕危物种红色名錄,顯示全世界超過2.8萬個物種正受到滅絕威脅。這份更新的名錄評估了近10.6萬個物種的滅絕風險,發現其中超過四分之一處於極度危險之中。
圖1:這條巨大的吉它魚被掛在漁船上。IUCN的紅色瀕危物種名錄顯示,吉他魚正面臨滅絕威脅
在這次更新中,105732個物種從最不受關注(幾乎沒有滅絕的風險)到極度瀕危(滅絕的風險極高),再到滅絕(物種的最後個體已經滅絕)。
這個紅色瀕危物種名錄的更新並沒有帶來很多好消息,據統計受滅絕威脅物種的總數達到28338種(佔被評估物種的27%),並記錄了自1500年以來873種物種的滅絕。
估計有100萬種物種瀕臨滅絕,但世界上只有1%左右的動物、真菌和植物被正式列入IUCN的紅色名單。隨著對更多物種的評估,瀕危物種的數量無疑會增加。
在這次更新中,來自世界各地的7000多個物種被添加到紅色瀕危名錄中,包括501種澳大利亞物種,從蜻蜓到魚類等。
由於水質下降、河流管理不善、土地清理、養分流失以及反復發生的干旱,澳大利亞短鰭鰻魚(南安圭拉鰻)已被評估為瀕臨滅絕。
研究人員還首次對20種澳大利亞蜻蜓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五種範圍受限的物種,它們正受到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的威脅。
犀牛鰩的困境
彼得·凱恩(Peter Kyne)負責協調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鯊魚和鰩魚紅色名錄的評估工作。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許多獨特和奇怪的魚類所處的困境,比如楔魚和巨大的吉他魚,它們統稱為“犀牛鰩”。
從澳大利亞到東大西洋,這群外形類似鯊魚的鰩魚正瀕臨滅絕。所有六種巨型吉它魚和十分之九的楔魚都瀕臨絕種的威脅。
圖2:印度尼西亞拉賈安培的寬吻楔魚
雖然犀牛鰩的數量在澳大利亞相對較多,但在整個印度-太平洋地區並非如此。在某些情況下,東大西洋山脈也並非如此。在那裡,犀牛鰩受到了激烈的、不受管制的捕殺。
犀牛鰩的困境是由於過度捕撈魚肉及其珍貴的鰭所致。犀牛鰩的肉經常在當地食用或交易,與其他鯊魚、鰩魚和硬骨魚一樣,是熱帶國家沿海民眾生計和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犀牛鰩的魚翅還在國際上進行交易,以滿足魚翅湯的需求。犀牛鰩的“白鰭”非常珍貴,每公斤可以賣到近1000美元。這種高價值的身體部位貿易使得犀牛鰩不僅僅是名義上的“犀牛”。
特別是兩個物種可能非常接近滅絕,即來自印度馬來群島的小丑楔魚(Rhynchobatus cooki),它在過去20多年裡只出現過一次。當時一名當地研究人員在新加坡的一個魚市拍下了一具小丑楔魚的死亡標本。
假鯊鰩(Rhynchorhina mauritaniensis)只在西非毛里塔尼亞的一個地方被發現。捕撈的增加可能已經對這種魚類造成了嚴重威脅,毛里塔尼亞的小型漁船數量從1950年的125艘增加到2005年的近4000艘。
圖3:馬來西亞Kota Kinabalu魚市的寬吻楔魚
這種不斷上升的捕撈壓力也出現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國家,那裡發現了最多的犀牛鰩。
有效的犀牛鰩保護需要採取一系列協調一致的措施:國家物種保護、棲息地管理、減少副漁獲物以及國際貿易限制等。然而,這些都不是快速簡單的解決方案,所有這些都將取決於有效的法律執行和遵守。
拯救犀牛鰩所面臨的挑戰表明,應對當前的滅絕危機是一項更艱鉅的任務。但無所作為的代價更大:生物多樣性的急劇喪失,最終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將會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