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電子支付時代我們依然需要現金
今年4月底,央行宣布將於2019年8月30日起發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50元、20元、10元、1元紙幣和1元、5角、1角硬幣。消息一出即引起廣泛關注,不少人表示,在電子支付時代,紙幣和硬幣已經漸漸退出人們的生活,今天我們還需要現金嗎?
近年來,隨著刷卡支付、手機支付甚至刷臉支付等電子支付方式的快速發展,現金交易數量和金額都在下降。進入2017年,以微信、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商將“無現金”概念炒得火熱,“無現金社會”“無現金日”等說法一時充斥網絡,一些拒收現金的案例頻現報端。電子支付本是件好事,但也不能因此否定現金在當今社會的意義和作用。
現金在今天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這首先是由其法定地位決定的。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人民幣管理條例》,人民幣現金(包括紙幣和硬幣)是我國法定貨幣,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拒絕使用,否則就是違法行為。在各類支付場景中,現金的使用範圍最廣,不管使用者是誰,有沒有開通電子支付,也不管支付對像是誰,任何人都不必擔心無法用現金交易。現金體現國家信用,是交易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要對拒收現金的行為堅決說不。儘管移動支付有其優勢,但從應用場景普適性來看,還是現金最強。
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與2005年版對比。人民日報海外版圖
其次,從中國國情出發,對於特定人群,在特定交易場景,現金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幅員遼闊,地域發展水平不均衡,電子支付覆蓋存在盲區和死角。現金在一些偏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交易市場中具有基礎性地位,不容動搖,“無現金社會”並未全面到來。即使在一些長期推行電子支付的發達國家,現金也依然存在。從使用者角度說,一些中老年人用起手機支付來感到困難,有的沒有智能手機,不具備使用條件;有的認為電子支付不像現金一樣看得見摸得著,覺得不安全;有的覺得用起來麻煩,還得麻煩子女指導。對他們來說,現金依然非常重要。此外,遇到手機沒電、忘帶手機、停電等情況時,現金交易的可靠性就凸顯出來了。
除了交易功能外,現金還凝聚著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是國家的名片和國家形象展示的平台,具有無可替代的象徵意義。各國貨幣千差萬別,有的上面印有開國領袖或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畫像,有的印有當地物產與自然風光,有的印有本國人民的畫像,不一而足。由此可見,現金在具有交易功能的同時,也是該國人文歷史、自然地理乃至國家政治的生動呈現,這也是很多遊客到國外旅行喜歡收集當地貨幣留作紀念的原因。
總而言之,不同支付方式有其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使用場景,不可厚此薄彼,向現金舉紅牌,說“OUT”。中國已經形成現金、銀行卡、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並存的多樣化支付工具體系,多元支付的和諧發展將是未來交易市場的主導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