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尋人發布“走失人口數據報告”:抑鬱症走失者死亡率遠高總體
在今日頭條“科技向善萬家團圓”發布會上,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根據三年間7萬餘條尋人線索總結髮布了“走失人口數據報告”。數據報告顯示,自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頭條尋人累計發布了74042條走失者信息(不包含兩岸尋親和尋找烈士後人等特殊尋人信息),其中有42198名走失者最終通過頭條尋人和社會力量合作找回。
此外,報告還通過對頭條尋人發出的尋人線索和找回者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72小時是走失者回家的黃金時間”、近一半走失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以及“找回抑鬱症走失者意味著挽救生命”等九大結論。
在傳統尋人中,兒童往往會被當做主要走失人群,然而根據“走失人口數據報告”顯示,成年人才是走失比例最高的人群。三年間,有32121名成年人走失,佔比43.39%,有30052名老年人走失,佔比40.58%。反而大眾最為關心的未成年人走失比例最小,佔比僅為16.03%,且多為離家出走。
造成人口走失的主要原因中,精神疾病排名第一。這也是成年人走失的主要原因,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表示,有超過53.5%的成年人是因精神疾病走失,而阿爾茨海默病是老人走失的主因,佔老人走失原因的40.3%。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已經從“罕見病”成為了“流行病”。在我國,對阿爾茨海默病的醫學乾預相對滯後,近一半病例被誤認為是自然老化現象。由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存在記憶障礙、失語、失認等認知障礙,老人走失後回家難度也隨之增大。
數據報告中對此提出了解決方案:佩戴定位器能夠有效防止人口走失。2019年1月,頭條尋人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發起“找到你”公益項目,免費為其發放定位手環。截止到7月,已有398位老人使用頭條尋人定位器。在有過高危走失情況的48位老人中,有37位老人因定位手環成功被家人找回,找到率高達77%。
數據報告不僅分析了走失者的規律,還為走失家庭找回家人指出了方法。在發布的7萬多條走失者信息中,42198名走失者最終通過頭條尋人和社會力量合作找回。頭條尋人發現,有超過74.9%的走失者能夠在72小時內找回。
24小時內找回的概率為46.9%,24-72小時內找回的概率為28%。隨著時間的延長,找回概率將出現大幅下降。數據顯示,72小時到7天內走失者的找回率為12.1%,而當走失時長變為一個月,找回率將僅剩下7.2%。這意味著家人走失後,72小時是尋人的黃金時間。
對於抑鬱症走失者來說,找到他們的迫切性遠高於其他人群。報告顯示,抑鬱症走失者的死亡率和找到率都遠高於總體數據。
目前,中國有5400萬患者,相當於100個人里至少有3個抑鬱症患者,抑鬱症的發病率及相關自殺率也居高不下。WHO曾在報告中指出,抑鬱症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負擔疾病,預計到2030年抑鬱症將位列世界疾病負擔的首位。
高死亡率和高找到率讓尋找抑鬱症走失者變得更為緊急,“因為幫助這些人順利回家,不僅能夠促成家庭團圓,還能挽回一個可能逝去的生命。”徐一龍在分享這些數據時表示。
頭條尋人一直致力於用技術幫助家屬盡快找到走失者。除用科技手段在走失地點附近精準推送尋人信息外,頭條尋人還聯合民政部門的救助管理機構,與公安民警、新聞媒體、志願者等社會組織達成合作,建立走失人員數據庫。
去年11月,頭條尋人上線“識臉尋人”,家屬上傳走失者照片後能夠自動返還對比結果。數據報告顯示,目前頭條尋人數據庫中已有80848張走失者照片,通過識臉尋人,最快3秒能夠匹配信息。
數據顯示,自2016年2月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頭條尋人”啟動以來,截至今年7月,已經幫助超過一萬個家庭團圓。頭條尋人宣布聯合23家移動平台共同發起頭條尋人“親情守護計劃”。加入計劃的成員將陸續接入頭條尋人技術接口,藉由各自的地理位置推送技術,幫助更多走失者更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