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理性思維的機器人你會尊重關愛嗎?
據國外媒體報導,想像一下這樣的世界,它們像我們人類一樣,有思想、觸覺、自我意識和執行任務的能力,但是它們卻從根本上不同於人類,它們是人類的作品,是人類創造的,其機械身體有啟動和關閉的開關裝置。
當我們將機器人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來對待,或者說將它們視為人類一樣,這個嶄新的世界將產生許多問題,我們如何應對它們呢?我們對機器人有道德責任嗎?這些非人類擁有道德權利嗎?或者我們有責任培養牠們?
具有思維辨析能力,思考理性和感性問題的機器人,會讓人們認為非常有趣。但是有兩個常見的論點可能表明,以上並沒有實際意義,因為倫理問題都不需要認真對待。
首先,像這樣的“人造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這也是墮胎辯論中時常提及的,只有擁有可以獨立生存的人,才能得到應有的道德尊重,並從倫理道德角度予以考慮,當然,這樣的辯論富有爭議。
早在1942年的科幻短篇小說中,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提出了機器人的3條準則,保證機器人能夠友善對待人類,避免人類遭受“機器人末日”。這些準則包括:一是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者無所作為而導致人類受到傷害;二是機器人必須聽從命令,除非這些命令違背第一條準則;三是機器人必須要保護自己,但是相關的保護行為不能與第一、第二條準則相違背。
思想、物質和衍生性質
我們可能會認為,精神現象——意識、思想、情感等,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構成計算機和其他人類製造的機器物質,我們可能認為機器人“大腦”與人類意識思想存在本質差別,但是,不管這些假設是否正確,並不意味著有知覺、有意識的“人造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們應當警惕社會科學中過於簡單化的觀點,一些社會現象,例如:語言,如果沒有具有其特殊心理和生物學特徵的個體之間相互作用,是不可能存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由此產生的社會現象,或者“衍生性質”,可以完全正確地僅從這些特徵進行解釋。
關於衍生性質的可能性觀點同樣適用於所有科學研究,例如:如果沒有構成電腦的塑料、電線、矽芯片等組件,就不可能有當前我工作的電腦,然而,計算機的操作不能僅用這些單獨組件的特性進行解釋,一旦這些組件以特定的方式與電流結合在一起,將形成新的系統——電腦,當電腦以一種特定方式結合和交互,互聯網就誕生了,但是很明顯,互聯網是不同於實體、物理電腦的一種形式。
同樣地,我們也不需要“大腦復製品”,不需要簡化的大腦、分子、原子和其他大腦運行所需的物理元素,它們可能是不同類型的實體,源自於它們之間特定交互和組合。
關於人類擁有的意識思維、思考和做決定的能力,為什麼沒有出現在人類製造的機器系統中,兩者並沒有明顯的邏輯關係,這在物理層面上是否可能發生,亟待更深入研究討論。
機器人需要我們同情和關愛嗎?
我們不應該誹謗死者或者肆意破壞地球,使後代無法享受到我們的綠色地球,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人類製造的智能機器人,視為人類道德責任的潛在對象和人類仁愛關心的潛在接受者。應當受到道德尊重和關愛體諒嗎?
無論是死者還是尚未出生者,都沒有可存活的身體,以擁有人造而非自然身體為理由,對具有思維意識的機器人拒絕給予道德上的尊重,似乎是一種武斷行為。
也許有一天,也許比我們預想得更早,對於理性思維、擁有知覺的機器人在倫理方面的思考和認知,可能會被證實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學術活動。(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