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值得“吹”
每年的暑期檔,自然少不了動畫片的身影。假若從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的複映算起,至今也有《愛寵大機密2》《豬豬俠·不可思議的世界》《機動戰士高達NT》《命運之夜——天之杯2》等多部動畫上映了,除了《千與千尋》外,其他大多沒啥水花。
但可以大膽預測:國產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公映後,一定會改寫今年暑期檔動畫片的版圖;尤其是幾部重磅電影紛紛撤檔的情況下,《哪吒之魔童降世》還會有更大的作為。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報。海報中的哪吒是變身後的哪吒,平時沒這麼“帥”
《哪吒之魔童降世》有著不錯的製作團隊,導演是80後的餃子,之前雖僅執導過兩部短片《老闆的女人》和《打,打個大西瓜》,但《打,打個大西瓜》4萬人打出8.6分的高分;而電影的主要出品方彩條屋影業,之前也曾出品《大魚海棠》《大護法》《大世界》等動畫佳作。
在宣發上,《哪吒之魔童降世》也走了點映策略。7月13、14日只是小範圍電影,點映口碑超過《大聖歸來》,片方迅速於7月17-7月21在全國展開更大規模的點映,良好口碑持續發酵。不少觀眾認為,相較於《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從文本到視聽語言,都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跨越。
這是“彩虹屁”嗎?坦白地說,在預告片發布後,很多人普遍不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豆瓣上刷刷地出現了不少差評,信誓旦旦地說,“爛片預定,票房也就別想了”。因為預告片裡哪吒的畫風——真是太“醜”了(當然之後就真香了)。甚至電影一開篇,那亮瞎眼的現代光芒設計和一口濃濃的“川普”,都讓人以為這是爛片。但堅持下去,你的成見將被打破——而湊巧,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個主題。
只看預報和物料,會覺得哪吒很“醜”,雖然看完電影會覺得他很“萌”
作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經典人物,哪吒有多個影視化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刻畫了怎樣的哪吒形象?為什麼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代表著國產動畫又前進了一步?
哪吒形象的演變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從中國誕生的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41)起,到2019年初好評如潮的《白蛇:緣起》,中國動畫片的發展始終在中國古代神話和傳說中汲取營養,“西遊宇宙”“封神宇宙”“白蛇宇宙”等,是影視劇開發重要的創意源泉。這其實與迪士尼對於一些經典童話不斷翻拍的策略是一致的:童話、神話、傳說等具有龐大的受眾基礎,無論是延續還是創新,都能引發廣泛關注。
哪吒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神話形象之一,也是國產動畫片裡最常出現的形象之一。“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朋友小哪吒”的前奏一響起,估計一大半的80後、90後都會哼。
2003年版52集動畫片《哪吒傳奇》影響了無數80後、90後。主題曲《少年英雄小哪吒》具有極高的國民度
一般認為,哪吒來源於印度佛教,梵文全名那羅鳩婆或那吒俱伐羅,是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也有說法是他與毗沙門天王是祖孫關係)。哪吒是印度佛教裡的護法神,屬夜叉神系統,其職責是輔佐毗沙天王衛護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哪吒的口頭傳說,在漢以後也就傳入中國。
佛教裡的護法神,普遍面目兇惡,為的是凸顯他們的嫉惡如仇、勇猛有力。哪吒的形像也是如此,他三頭六臂,佛經裡常常用“忿怒”來形容哪吒個性。《大藏經》裡記載,哪吒“白佛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晝夜守護國王大臣及百官寮。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輩者,我等哪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起不善心及殺害心者,亦以金剛棒打其頭。”
那麼,印度佛教來哪吒是如何成為一個中國人物的呢?學者考證指出,哪吒的形像是隨著李靖的演化而演化的。大概在南宋時期,隋唐名將李靖演化為毗沙門天王,自然地,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也就成了李靖的兒子。這也就為後來哪吒形象的進一步演化創造了條件。
經由明代的兩部著名奇幻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哪吒逐漸定型並深入人心。在《西遊記》中,哪吒已經被納入道教神仙體系,他從佛教正神變成了道教玉皇大帝的天兵統帥托塔天王的兒子,也是玉皇大帝的重要戰神。小說中哪吒的形像是,“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壯。真個是: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發髻髽。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這裡,哪吒是一個可愛但個性“忿怒”的小孩童。
86年版《西遊記》中的李靖與哪吒,哪吒手提乾坤圈
《封神演義》中,哪吒則進一步“道教化”。他是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靈珠子,投胎陳塘關李門為子,下世幫姜子牙滅商興周。哪吒的脾性愈發“忿怒”,無視權威,無拘無束,有強烈的反叛精神,罵龍王為“老泥鰍”,殺了李艮,還抽了敖丙的筋。哪吒出於孝道剔骨肉還於父母,蓮花化身後,他的形像是“兩朵蓮花現化身,靈珠二世出凡塵。手提紫焰蛇矛寶;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紅錦綾中福世民。歷代聖人為第一,史官遺筆萬年新。”他成為體制內降魔伏妖者和鎮水之神。
之後關於哪吒的藝術形象,大抵遵循的是《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設定,無論哪吒是作為配角,比如動畫片《大鬧天宮》、86年版《西遊記》,還是哪吒成為主角,比如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傳奇》等,哪吒主要是孩童/青少年、性格“忿怒”或可愛、敢作敢當、敢於反抗權威、造福百姓等形象。
1979年版《哪吒鬧海》中的哪吒
《寶蓮燈前傳》中的哪吒,估計是真人版裡最可愛的一版哪吒
至於哪吒著名的割肉剔骨故事,也有不同解讀,或是像小說《西遊記》記載的,“其父天王恐以後生患,想殺哪吒”(反抗封建父權),或是《封神演義》記載的,“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我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理”(表達孝道、體現自我犧牲的英雄精神),等等。
“魔童降世”
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更多是受到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但也僅是藉鑑基本的人物關係,具體情節、人物個性等都做了極大的改動,原創指數很高。
故事的緣起是:天地靈氣孕育出一顆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靈珠”投胎為人,可堪大用;而“魔丸”則會誕出魔王,為禍人間。元始天尊啟動了天劫咒語,三年後天雷將會降臨,摧毀魔丸。元始天尊之徒太乙真人受命,將靈珠託生於陳塘關李靖之子哪吒身上。
然而陰差陽錯下,靈珠和魔丸被掉包,本應是靈珠英雄的哪吒卻成了混世大魔王……由此製造出了兩個強烈的懸念:本該是靈珠轉世的哪吒卻成了魔丸轉世,他該何去何從?三年後天雷劫命數難逃,哪吒能否戰勝命數?
雖是魔丸轉世,哪吒並非一出生就魔性大發,他也曾白紙一般單純無暇,但偏見摧毀了他。電影中有這樣也一個橋段:第一次從家裡跑到街上的哪吒,想與一個小妹妹一起玩踢毽子,但人們發現他後,驚恐地大叫,幾個小伙伴也拿東西擲他,他們認定哪吒就是一個魔童。
百姓對哪吒充滿偏見,非常抵觸
哪吒遭到所有人的排擠、歧視、厭惡和傷害。甚至連同他的家人,也只是想著把他隔離起來,李靖要求不能讓哪吒離開房屋半步;母親縱然溺愛他,也只能無奈感嘆,“可能這就是吒兒的命吧”。
哪吒的父母也選擇“認命”
這真的是命嗎?哪吒心中不快、不滿、不爽,但沉重的命運枷鎖——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周遭所有人的排擠,又將他牢牢困住,他由此作出的選擇是:行,既然你們認為我是妖怪,那我就老老實實地當妖怪。他調皮搗蛋、破罐子破摔、為非作歹、惹是生非。時不時就要出街搗亂一回,讓陳塘關雞犬不寧。
因此,哪吒一出場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熊孩子、小惡魔。也難怪電影給他的形象塑造看上去挺“醜”:個矮、重度黑眼圈、喪氣、走路時還總是手插褲腰帶裝酷。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劇本結構,是好萊塢典型的“三幕式結構”,觀眾完全可以預料故事的結局:一開始被視為魔童的哪吒,在幾次轉折之後(此處不過多劇透),最後肯定會成為拯救眾生的神童。他高喊著,“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命運不公就和他鬥到底”,什麼魔丸轉世就是魔童、什麼三年後難逃的天雷劫,都去你的!
哪吒不信命
如果電影只是這樣,或許還察覺不到哪吒有啥特別之處。畢竟打破善惡二元對立、反抗宿命、我的命運我做主等主題,在與哪吒相關的影視劇中並不鮮見,很多雞湯電影的主題還恰恰是講的這個。
哪吒到底特別在哪裡?
一個前所未有的哪吒
竊以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哪吒之所以前所未有,是因為,編劇和導演為他注入一個悲劇性的內核——你以為他很燃、很炸,很酷炫,但他內心很孤獨、很脆弱、很無助;你以為這是一個勝利者的故事,但它更是一個“平凡者”“失敗者”的故事。“忿怒”的哪吒,有了與普通人一樣柔軟的內心。
觀眾不難從《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到周星馳喜劇的影子,導演餃子也曾說過他是周星馳的粉絲。不僅僅在於一些喜劇形象(像電影中大鬍子的糙漢有著少女音)、一些喜劇橋段(天馬行空的屎屁尿搞笑),更在於哪吒的形像也延續著周星馳喜劇的內核——喜劇即悲劇。借用影評人梅雪風對周星馳電影的一個概括,“周星弛電影的一個核心,那個悲劇核心,一個落落寡合的男人心裡住著一個單純的孩子,他被世俗世界忽視的同時默默且可笑地堅持著他的理想。”
電影中哪吒的許多神態,倒是讓人聯想到周星馳的不少電影形象。或許動畫建模時有所參考?
就如同電影中的小哪吒唱著,“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他真的逍遙又自在嗎?他內心渴望認同,渴望得要命。所以當他終於有了第一個朋友敖丙後,他無比開心,無比珍視(哪吒與敖丙在海邊踢毽子,怎麼都有種《喜劇之王》“我養你啊”的惺惺相惜感) ;所以當李靖騙他是靈珠轉世後,他立即一心向善、斬妖除魔……
哪吒與敖丙應該會有一批CP粉
就像周星馳電影中的小人物一樣,怀揣一個卑微的夢;但一旦這個冷酷的世界拒斥了他們的夢,在世界踐踏他們的同時,他們也選擇了自我踐踏。所以哪吒說,你們以為我是妖怪,那我就當妖怪吧。他的自甘墮落看似虐待了陳塘關的百姓,也是在自虐。
他虐與自虐折射的,恰恰是這個世界的冷酷,就像電影中龍王說的,“人們的成見就猶如一座巨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或者更深遠的,殘酷來自於代表封建權威的元始天尊那雙翻雲覆雨手——“生而為魔,那又如何”的重點不在於“那又如何”的燃,而在於,憑什麼認定有些人是“生而為魔”?假設哪吒和敖丙沒有救下陳塘關百姓,莫非他們就注定是妖是魔,在偏見中被唾棄?
“生而為魔,那又如何”重點放前半句還是後半句,意味完全不同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有著在殘酷中習得的一身自我保護本領——我們每個人都練就了這樣的本領:假裝不在乎,假裝灑脫,假裝冷漠,假裝不合群,假裝是一個壞人……電影中生死決別時刻,哪吒對家人說,今天是我生日宴,你們誰都不准哭。這是催淚一刻。但這一刻某種程度上也折射了哪吒內心中仍舊在習慣性地自我保護:萬一我走了,你們都不哭呢?所以,他只能“先下手為強”,讓大家都別哭。
《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燃會打動很多人,但如果往內裡深究,它隱藏的另一個敘事:一個被世界冷漠拋棄、內心無比渴望認同的人,是如何小心翼翼守護內心中的純真,是如何在成見中卑微地討好與生活。這或許更令人心有戚戚。
這部電影不是一個簡單的“喪燃”可以概括的,嬉皮笑臉背後,它有著真實的殘酷和痛苦。
學會“講故事”的國產動畫
這幾年來,《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都收穫不少好評,但也批評聲音,主要集中於:故事太弱。
事實上,國產動畫曾有過輝煌的時刻。1957 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後,開啟了國產動畫的黃金10年。世界動畫界甚至有“中國動畫學派”的說法,指涉“發軔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成熟於六十年代,收穫於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動畫作品”。中國動畫史上最經典的《大鬧天宮》也是誕生在這個階段。
經歷1970年代的波折、1980年代的短暫復興,1990年代之後,中國動畫片陷入了漫長的衰退期,國內的動畫市場基本就被日本動漫和好萊塢動畫片壟斷了,直到最近幾年,國產動畫片才慢慢崛起,幾乎每一年都有幾部動畫佳作。不過,跟日本或好萊塢動畫片相比,國產動畫片仍有不小的差距。技術層面的差距已經不斷消弭,最核心的差距仍在於“講故事”的能力。
故事,首先體現在最基本的,你要有頭有尾,前後通順,有內容,立得住。《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延續哪吒傳說,但原創度極高,不僅重塑了哪吒與李靖、敖丙等人的關係,也讓李靖、敖丙、申公豹等形象前所未有的飽滿、立體和動人。敖丙與申公豹是哪吒的另一面,只不過他們面對殘酷的選擇不同。電影中的敖丙和李靖應該可以圈走一大片粉絲。
其次,是想像力層面。動畫片的介質形式就決定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包容想像力,不擔心無法呈現想像力,而是擔心你沒有想像力,讓動畫技術無用武之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諸多細節,比如貫穿全片的毽子、山河社稷圖、三維彈球,比如打鬥時的動作設計和視覺呈現,可讓觀眾充分感受到想像力的飛揚和絢爛。
電影動畫設計精細、驚艷
講故事能力的高低,最終體現在價值觀層面。好的故事,既是普適的,也是超前的。就如同動畫片《哪吒鬧海》曾驚艷四方,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割肉剔骨還父是怎樣的驚世駭俗?
而時下好萊塢動畫片之所以稱霸全球市場,核心競爭力是它們太會講故事了。動畫片的觀眾群體老少皆宜,它的故事也能老少通吃。孩子們看到的是一層意思,成年人還能看到另外一層意思,比如《瘋狂動物城》,奇思妙想的動物世界可以給孩子帶來歡樂,與此同時,電影對政治與權力的映射又讓成年人津津樂道。
總體來說,國產動畫片講故事的能力還相對孱弱,要么過於低齡化,要么過於強調所謂的“成人向”,欠缺均衡。如此背景下,《哪吒之魔童降世》或可視為國產動畫又向前邁出了一小步,它講述了一個不難懂的故事,也講述了一個有深度的故事。
“人們的成見就猶如一座巨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人們對於國產動畫也有諸多成見。《哪吒之魔童降世》將會“搬動”成見這座巨山,它值得我們買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