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昆蟲體內發現引發疼痛證據或助人類解開此病根源
過去人類所研發出的慢性疼痛藥品大多數的作用在於緩解症狀,而非從根源祛除病根。通過對受傷果蠅疼痛病症原理的研究,科學家們第一次揭開了慢性疼痛在果蠅體內長期存在的證據,他們表示這一發現將為人類研發針對慢性疼痛的更有效療法創造機會。
本次研究的領導者、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助理教授格雷格·尼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們認為昆蟲對任何一種疼痛都無法感知,但研究顯示有許多不同的無脊椎動物是可以感知並且避免外界的危險刺激的,這裡的刺激正是我們所說的疼痛。對於非人類生物,我們將這種感知稱之為疼痛感受,這種感受讓生物可以感知到潛在的傷害性刺激,比如熱、冷或者是身體受傷。從人類角度來說,我們就簡單地認為這種刺激便是昆蟲的疼痛感。”
果蠅常常成為實驗室科學家們的研究模型,因為它們的基因組要比其他動物更小、更簡單。科學家可以通過果蠅來理解人類身上的不同行為和狀況。在過去,有科學家曾經將果蠅“灌醉”並由此釐清宿醉是如何產生的;此外科學家通過對果蠅體內某些蛋白質進行研究以幫助人類變得更健康、更長壽。
事實上,科學家早在2003年就首次發現果蠅背部是可以感受到疼痛的,不過當時研究人員只認為這是果蠅的短期不適症狀。
悉尼大學的科學家們重新收集果蠅以試圖揭開人類疼痛病症的原因,他們表示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關於慢性疼痛的基因證據,其可以證明即使在傷口癒合之後,因受傷導致的慢性疼痛將會長期持續存在。
格雷格·尼利說到:“我們已經知道昆蟲是可以感受疼痛的;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在人類身上,傷口是否會以類似在果蠅身上的方式引髮長久的高敏反應,在遭受非疼痛刺激時,人類會因為上述高敏反應而產生疼痛感。”
格雷格·尼利和他的團隊先破壞了果蠅一條腿上的一根神經,在這之後讓其自我痊癒。在因神經受損的疼痛消褪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果蠅的另一條腿開始變得高度敏感。通過其中原理的進一步調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他們所謂的“疼痛制動”現象,其存在於果蠅的腹神經索中,而它的作用在於通過肢體來控制疼痛信號的流動。
對於人類而言,高敏反應可能意味著對疼痛會產生持久且高度敏感的感覺,由此發展成慢性疼痛。悉尼大學科學家們的研究方向聚焦於其中一種形式,即所謂的“神經性疼痛”,它是由神經系統受損而產生的一種疼痛。研究人員認為,類似的“制動機制”可以在人類遭遇神經性疼痛時發生作用,但表現形式卻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