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衝擊波:恐需納入央行監管
美國社交網絡巨頭臉書(Facebook)在今年6月18日發布了加密貨幣項目Libra(天秤幣)白皮書,一石激起千層浪。起初,來自幣圈和鏈圈(數字貨幣和區塊鏈領域)的支持聲勢浩大,加上得到包括維薩卡(Visa)、貝寶(Paypal)等7家大型公司的支持,無疑使Libra含著金湯匙出生——
假設Libra獲得Visa卡16%的交易量,那麼其每年的交易處理量就已高達1萬億美元,加之其穩定幣的特性彌補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不足,新興市場巨大的跨境支付市場也令人浮想聯翩,為此各界起初頂禮膜拜Libra為“區塊鏈界的顛覆性實驗”。
很快地,Libra引發各國監管層的關注,各界開始熱議——Libra是否另謀貨幣體系?會否衝擊國際貨幣體系?應否納入央行監管框架?等等。
雖說Libra原定在2020年才正式問世,但其需要經歷的考驗早已開始。
美國監管保守派已經來勢洶洶,近期美國國會眾議院的四位主席聯名向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等多名高管發出公開信,要求其暫停所有有關Libra加密貨幣的開發並舉行聽證會;7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明確表示,Libra創造的是跨境自由流動的可兌換數字貨幣。這類穩定幣的出現和發展,無論是從對貨幣政策執行,還是宏觀審慎管理的角度,都離不開央行的支持和監管,以及各國央行及國際組織的監管合作。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夏季達沃斯期間對第一財經記者所表示的那樣,“我們對Libra的出世是不應該掉以輕心的,這對現有的金融體系、貨幣體系甚至未來的儲備體係都會有很大衝擊。”
不論如何,“Libra將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對象,未來可以觀察它將如何受到各國的監管,如何真正發揮在各個平台上的支付功能,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運用等等。”以太坊原鏈協會秘書長鄒來輝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稱。
Libra衍生問題引關注
起初,各界的關注點都聚焦在Libra相較於其他加密貨幣的優越性上。
例如,與大多數加密貨幣不同,Libra完全由真實資產儲備提供支持,對於每個新創建的Libra加密貨幣,在Libra儲備中都有相對應價值的一籃子銀行和短期政府債券,以此建立人們對其內在價值的信任,這種“穩定幣”的特性確保其不會像比特幣那樣劇烈波動。
再如,Libra妥協了部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原則,即Libra將由多家公司和組織支持的非營利性協會運營。支持者認為,一定的妥協是為了讓Libra走得更遠、更具實操價值。
更有支持者認為,Libra的出現也會解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全球還有十多億人口沒有被傳統金融服務覆蓋到,例如新興市場也是一個龐大的目標市場。發達國家的數字貨幣普及程度遠低於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因為傳統的金融服務在新興市場發展較慢,因此數字經濟為它們帶來了跨越式發展的同時,Libra也能大大降低跨境匯款支付等這樣的業務的成本。
針對Libra有利於本幣波動劇烈的新興市場國家這一點,穆長春就提出了質疑——臉書表示要促進普惠金融,又強調穩定的優點,目標受眾群體也主要是幣值波動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但是,假如Libra能比這個經濟體的本幣更穩定,會吸引本幣Libra化,老百姓大量用本幣兌換Libra,會把本幣推向貶值,而這個經濟體中老百姓的經濟處境會因本幣貶值而惡化。“所以,對於幣值不穩定的經濟體而言,會引發匯率風險。”
他稱,Libra不與單一貨幣掛鉤,盯住的是一籃子貨幣,這有點類似IMF的SDR(特別提款權),而這就要求IMF或類似組織來控制Libra的發行量以及監督不同貨幣之間的匯率關係,否則會出現匯率套利行為。
此外,海外也出現了對Libra的各類質疑。美眾議院民主黨人沃特斯(Maxine Waters)近期聯合了多方監管勢力聯名向臉書發難。
應納入央行和國際組織監管框架
對於金融監管機構而言,Libra應否納入全球央行或國際組織監管框架的討論最為常見。
呼籲應將Libra納入央行監管框架的穆長春分析稱,Libra體系之下設置有數字貨幣錢包Calibra,可以利用資產規模作為槓桿獲得較高存款利息或低清算費率的好處,同時把Libra作為入口,用補貼和傾銷的方式進行交叉產品銷售,快速進入其他金融細分市場。
這種商業模式,大型科技公司在各國屢試不爽。如果這個模式成功的話,Libra在支付市場上能獲得廣泛應用,有些交易就會用Libra定價,與之相關的賒銷、貿易融資、消費信貸也會用Libra,從而進入信貸市場,用Libra發放貸款。有了信貸就必然出現派生存款和貨幣乘數,但如果只對M0(流通中現金)作等值儲備,無法滿足100%的貨幣兌換保證和幣值穩定。“所以,要有機構精細測算並控制貨幣乘數來確定等值儲備量,而能公正測算的只有央行類機構。”
朱民提及,相比起支付寶,“Libra是從支付開始,有儲備有本金和債券做抵押物,有一籃子貨幣作為標註和定價的,它的核心概念是貨幣,是跨境。此外, Libra是把央行要考慮的政策和商業銀行支付的功能其實都給結合起來了。”
在6月20日的一場記者會上,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雖避免直接提及Libra,但稱“將關注加密資產(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能否獲得信任、對金融結算體系產生哪些影響”。他認為,央行最主要的關注焦點是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在將資金完全轉移到虛擬世界這一點上,與無現金結算使用的電子貨幣是完全不同的。”
Libra的設計價值上與美元和歐元等多種法定貨幣掛鉤、並非與單一貨幣掛鉤,然而這種機制也體現出Libra鑽各國單獨掌控的法律規定空子的戰略。
第一財經研究院認為,美聯儲、瑞士央行及更多央行應參與對Libra的監管;對於金融行為,堅持“相同行為,相同監管”原則,實行多重監管;利用現有國際平台,如IMF和國際清算銀行(BIS),對Llibra發行總量、儲備金來源貨幣比例等進行管理和治理,限制對全球貨幣體系的衝擊,等等。
中國應關注Libra潛在衝擊
若Libra如期推出,對人民幣在全球數字貨幣領域以及線下貨幣體系的衝擊和侵蝕將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目前仍然實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而Libra“跨境”的核心概念實則存在衝突。第一財經研究院認為,短期內需要在國內市場隔絕Libra對人民幣的侵蝕,不允許Libra項目在境內開展業務;有中資機構在境外參與Libra項目,可要求其及時將相關信息向監管機構報備;同時,繼續發揮DC/EP(數字貨幣/電子支付)雙層運營體系的優勢,加大CBDC(央行數字貨幣)資源投入,加快DC/EP的推出。
在國際上,中國還要加強與各國央行及國際組織的監管合作,實現對Libra的監測和管理。但是長遠來看,如果人民幣不可兌換,就會和弱勢貨幣一樣,必然受到Libra侵蝕。
而這些短期措施阻止不了Libra對人民幣的侵蝕。唯一有效的應對,就是盡快讓人民幣實現可兌換,在保持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籃子中的現有地位的基礎上,輔以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出海,爭取繼續提升以成為強勢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