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來自NASA的技術你見過幾個?
航空航天給人的感覺特別“高冷”,想起來就是先進的戰鬥機、雄偉的空間站,常人看不到、摸不著、用不上。日前,美國知名網站“GOBankingRates”盤點了日常生活中25種源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技術,遍及我們的“吃穿住行”。它們來自遙遠的空天,卻便利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記憶泡沫床墊
嬰兒配方奶粉
手機照相機
今日視點
食品:嬰兒奶粉、凍乾水果、食品安全包裝
目前,美國超過90%的嬰兒配方奶粉中都含有微藻物質。而其最初是NASA研究的產物,研究的目的是測試藻類作為太空旅行中氧氣“回收劑”的潛在用途。
凍乾水果是一種常見零食。但NASA開發冷凍乾燥技術的目的是使“阿波羅”任務中的水果更易攜帶,該技術能夠以20%的質量保持98%的營養。
NASA為了確保航天飛行食品開發的安全質量控制方法,食品安全包裝現已成為一項食品工業標準,以保護世界各地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生活:記憶泡沫床墊、防刮鏡片、防紫外太陽鏡、無繩真空吸塵器、耐克氣墊運動鞋、太空毯、滑雪靴
舒適的記憶泡沫床墊能夠充分地貼合人體,緩解壓力,為不少家庭必備。可記憶泡沫原本並不是用來做床墊的,其最初由NASA研製,用來緩衝飛船著陸對航天員的衝擊。
相比普通玻璃,防刮鏡片的壽命更長。事實上,防刮塗層是NASA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在研究航空航天用金剛石硬塗層時,無意中發現的“副產品”。
20世紀80年代,兩位來自JPL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焊接眼鏡,能夠吸收、過濾和散射焊接過程中發出的強光。後來該技術被廣泛用於防紫外線太陽鏡。
最初,百得(Black&Decker)公司受命為“阿波羅”和“雙子座”任務研製一種便攜裝置,用於從月球表面以下提取樣本。該技術經過改進後成為“無繩真空吸塵器”。
耐克氣墊運動鞋使用的是NASA前工程師M.弗蘭克⋅魯迪獲得的“吹塑橡膠成型”技術專利,這一技術最初應用的目標是宇航服。
太空毯絕緣、保溫,是野外生存、馬拉松運動必備用品。但它最初卻是NASA研製用來在低溫情況下保護航天器和宇航員的。
此外,NASA在航天服關節部位所用的技術經過改進後,用於滑雪靴,提高了運動員對滑雪的控制能力。
家居:泳池淨化系統、家用隔熱材料
為了對抗極低的太空溫度,NASA用鋁化聚酯製造了一種叫做“輻射屏障”的絕緣材料。據JPL稱,鋁化聚酯現在已被用於大多數家用隔熱材料。
20世紀60年代,NASA開發了一種電解碘化銀過濾器來為宇航員提供清潔的飲用水,現在它被廣泛地用於淨化游泳池。
出行:飛機除冰系統、精密GPS、公路防滑槽、更好的輪胎
根據NASA的技術轉移計劃,民航飛機可以在嚴寒天氣中飛行,主要歸功於NASA開發的一種叫做Thermawing的熱電除冰系統。
很多手機中都安裝了JPL開發的精密GPS技術,其數據來自JPL全球GPS接收器網絡。即使沒有無線連接,你仍然可以在手機上使用GPS定位。
NASA的蘭利研究中心開發了防滑槽技術,防止飛機在潮濕跑道上發生事故。後來,該技術被廣泛地用於高速公路。
20世紀70年代,固特異公司為NASA“海盜”號火星探測器研製了新的輪胎材料,用於降落傘系統。該技術後被用於改進普通輪胎,使其壽命增加了10000英里。
電子產品:手機照相機、筆記本電腦、大功率太陽能電池、無線耳機、鼠標、CAT掃描儀
20世紀90年代,NASA要求JPL的科學家在保證照相質量的前提下,製造一種可以安裝在航天器上的微小照相機。JPL稱,現在三分之一的手機照相機使用了這一技術。
據史密森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稱,“Grid Compass”是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1983年首次用於航天飛機任務,這是NASA的發明之一。
家庭中使用的晶體矽太陽能電池,最初來源於NASA下屬的環境研究飛機和傳感器技術聯盟為電動飛機開發的輕質太陽能能源系統。
NASA為宇航員開發了無線耳機,方便其進行通信。現在這一技術已經走進千家萬戶。
據JPL稱,NASA的一名研究人員在20世紀60年代開發了電腦鼠標,讓用戶在電腦屏幕上操作,使計算機更具互動性。
JPL最初開發了CAT掃描儀,掃描航天元器件得到先進的數字圖像以檢測有無瑕疵。現在,其已成為一種常用的醫療儀器。
醫療保健:植入式耳蝸、隱形牙齒矯治器、耳溫體溫計
肯尼迪航天中心工程師亞當⋅基塞利用自己在航天飛機項目中電子、聲音和振動傳感器系統方面的工作經驗,使用電脈衝代替將聲音放大的技術,開發了早期的人工植入式耳蝸。
相比傳統金屬矯治器,隱形牙齒矯治器更美觀,其由透明多晶氧化鋁製成,該材料最初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發,用於跟踪熱尋的導彈。
現在,不少父母使用耳溫體溫計來測量生病嬰兒或幼兒的體溫。JPL稱,這種體溫計採用了NASA和德朗(Diatek)公司發明的紅外解剖技術。
這25種技術,總有一款你曾經看到過、接觸過、使用過。航空航天技術不是只能用於高高在上的太空,“落地”之後更會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這也是人類不斷探索,飛得更高、更遠的動力之一。
(科技日報北京7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