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級用戶市場阿里騰訊搶入局ETC
迎來新一輪政策紅利的ETC,引發了阿里、騰訊的爭相入局。此前,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大力推動高速公路ETC發展應用工作的通知》指出,從2019年7月1日起,嚴格落實對ETC用戶不少於5%的車輛通行費基本優惠政策,並實現對通行本區域的ETC車輛無差別基本優惠。
也就在7月1日當天,阿里、騰訊分別宣布用戶可線上便捷辦理ETC。根據兩者向時代周報記者提供的相關信息顯示,雙方均採取“突出ETC優勢+線上申領更為便捷”的宣傳策略來爭奪C端用戶。
實際上,ETC是指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並非AI、區塊鏈般的新興技術。從20世紀90年代國內相關機構展開研究測試算起,至今已存在發展了20餘年。在這其中,2008年國家出台ETC相關標準,2014年開始全國聯網,直至近年來才逐漸形成規模化的擴張發展態勢。
為何發展多年的ETC如今才引起阿里、騰訊的關注和入場?入局背後,兩家互聯網巨頭又有著怎樣的戰略訴求?
億級增量市場
從數據層面來看,有著上億級用戶增長空間的ETC市場,是互聯網巨頭無法忽視的領域。
5月10日,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局長吳德金公佈數據稱,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ETC用戶的總量達8072萬,汽車安裝率為34%,高速公路ETC支付使用率約佔45%。
5月28日,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快捷收費應用服務實施方案》指出,今年12月底,全國ETC用戶數量目標突破1.8 億,高速公路不停車快捷收費率要達到90%以上。
不僅如此,交通運輸部辦公廳也提出目標稱,2019年年底各省(區、市)汽車ETC安裝率要達到80%以上。近期公安部交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5億輛。按照這樣的基數和安裝率來粗略計算,ETC市場年內就將湧現超過1億的新增用戶。
實際上騰訊、阿里早已展開了爭奪。2017年,支付寶與騰訊微信便先後推出了針對汽車出行場景的“無感支付”功能。具體來說,就是採用車牌識別+ 手機 APP模式,車主預先綁定車牌和支付方式,在“無感支付”功能覆蓋的場景中不停車即可快速完成付費動作。
2018年1月,支付寶推出“車牌付”,微信推出“高速e行”服務,均主打車牌自動識別後快速支付通行的功能,雙方幾乎同時將“無感支付”帶到了高速收費場景中。不過對此有分析指出,即便車主綁定了“無感支付”,仍然需要取卡、交卡,無法走ETC通道。這也意味著即便無感支付也需要排隊,只是免於現金支付,用戶體驗上大打折扣。
不僅如此,與已經全國聯網的ETC不同,“無感支付”想要打通高速公路運營數據壁壘,需要面對更為複雜的社會和體制難題,這意味著難以預估的龐大投入成本,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騰訊、阿里轉向加註ETC。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龐大的增量市場也反襯出了ETC在過往多年發展中難以提高安裝普及率的尷尬局面。對此有多位車主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高速出行頻次低,申請辦理、發票報銷、存儲充值等程序過於繁瑣,以及擔心存在被盜刷的風險等等,這些都是車主此前不願意報裝ETC的癥結所在。
“線上快速辦理”“無需充值”“電子發票”“設備包郵”……從騰訊、阿里在ETC線上辦理功能的宣傳中不難發現,為了搶奪用戶數量,雙方平台都針對這些用戶痛點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在未來規劃上,騰訊方面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其ETC服務已覆蓋8個省份共118個城市,更多的城市正在接入中;阿里方面則稱,未來將進一步拓寬合作銀行渠道,服務更大範圍的車主群體。
出行數據之爭
“騰訊、阿里這兩大巨頭加碼ETC,看中的不是營業收入層面可能帶來的增量,而是用戶出行數據對於整個平台生態體系的價值。”互聯網觀察人士丁道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互聯網巨頭只有在獲取了用戶出行的時間、區間、目的地、消費場景等核心數據後,才有可能將用戶出行場景與其他服務生態進行強連接,深度挖掘用戶消費價值。
對此,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北京對象研究院院長趙振營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中國互聯網產業已由數量至上轉向精耕細作,提升用戶價值將是互聯網巨頭未來的重心之一。而汽車已成為區隔高淨值用戶的理想工具,以ETC為媒介對高淨值人群進行佔領是雙方更深層次的考慮。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調研數據顯示,根據投票比例高低排名,用戶希望進一步加強移動支付的四大場景依次為公交地鐵、醫院、高速公路、停車場。顯然,代表高速收費的ETC只是其中一環。在基於數據與平台生態體系的價值關係,騰訊、阿里在其他三大場景中,同樣也在跑馬圈地,纏鬥不休。
對此丁道師進一步分析稱,騰訊、阿里不斷佈局ETC等各類賽道的核心目標,是想在C端消費和B端產業領域都形成難以被競爭和顛覆的超級入口級平台。觀察可見,兩家巨頭更多並非親自下場開展業務,而是通過平台化、信息化的技術能力,吸納統籌更多的外部第三方服務來完善生態體系,而自身的平台也因此得以步入更高一層的發展維度中。
趙振營從另一個角度解讀稱,在物聯網時代,能否快速把此前基於軟件的強關係能力,轉化為基於硬件的強關係優勢,將會成為騰訊、阿里雙方生死存亡的關鍵。也正是基於此,雙方在交通出行、智慧零售、智能家居等市場都展開了由軟件服務向硬件領域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