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小米還好嗎?
2018年7月9日,港交所被一抹亮橙色包圍,意氣風發的雷軍,敲響了那個專門定制、重達200斤的大銅鑼,宣布小米在創業8年後,終於成功上市。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IPO,關於小米估值的討論持續了半年多,最高甚至衝到了2000億,在香港、北京、杭州等地,小米“謝謝”的標語佔領了大屏幕,新一輪的“造富神話”似乎正要上演。
文/古泉君
上市首日,小米破發,對應市值為479億美元,離1000億的預估相去甚遠,但在盤後的慶功宴上,雷軍自信地表示:“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時間飛快,到今天,正是小米上市一周年。雷軍“賺一倍”的承諾暫時無法安全兌現,因為過去一年中,小米下跌的股價,顯然沒有和雷軍與投資者的期待相匹配。
下跌的股價,與頻繁的回購
7月9日,小米股價報9.43港元,較17港元/股的發行價跌去了44.5%,而相較22.2港元/股的最高價,更是跌去了一半以上,對應市值為2266.95億元,一年之內,小米市值蒸發了近1500億港元。
可以看到,小米的市值在上市之初有過短暫增長,隨後便一路下跌,今年5月份,小米的股價從12港元跌到9.6港元,到6月,更是跌至歷史最低的8.92港元。
股價是資本市場對公司信心的直接反應。但實際上,單純從營收來看,小米並沒有那麼慘淡,《財看見》文章指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84.34億元、1,146.25億元和1,304.94億元,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為2.40%、67.50%和64.12%。最新的2019年Q1財報中,營收也有437.6億,同比增長27.2%;經調整利潤21億,同比增長22.4%。
手機方面,儘管國內遇阻,但小米在海外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再加上AIoT的領先優勢,在上市後小米的營收至少沒有股價這般頹勢。
更關鍵的,也許是資本市場對於小米的認知。
小米如今的市盈率為15.3,作為對比,蘋果市盈率為16,這在硬件行業中已經屬於較高的水平,而上市之初小米的市盈率高達37,在雷軍眼中,小米是“新物種”,不能用硬件行業的普遍規律來衡量。但目前,資本市場對於小米“軟件帶動硬件”的故事,已經不太感冒,如果小米被看作一家單純的硬件公司,那麼對應這個市盈率的估值,其實才是小米應有的正常水平。虎嗅也曾指出,按分類加總估值法(SumOfThePart,簡稱SOTP),小米三塊業務總值3360億人民幣,約合488.3億美元。
另外,港股整體趨勢都不算好,再加上手機行業增長停滯,主要競爭對手日益強大,多方面原因導致了小米股價的下跌。
股價下跌,小米開始頻繁回購以自救。2019年1月9日,在小米公司上市後首個限售股解禁日,小米公告稱,雷軍及公司控股股東都自願承諾,在未來一年內,不出售手中的股份。但隨後,小米跌破10元大關,小米集團宣布斥資1.5億港元回購股票,小米集團在首次回購公告中稱,集團現有財務資源足以支持股份購回,同時維持穩健的財務狀況。在現階段,進行股份購回可展示集團對自身業務展望及前景充滿信心,且最終會為集團帶來裨益及為股東創造價值。
隨後,小米就開始了漫漫回購之路,在6月尤其頻繁,共進行了19次回購,總金額達到10億元,截至目前,小米集團已經斥資10.5億元進行了22次股票回購。
頻繁的回購,說明小米對公司的未來還是很有信心,且現金流充足,但股價始終只能在10元上下徘徊,暫時沒能看到走高的趨勢,對於手握期權的小米員工來說,解禁日買車買房的夢,可能還要再等等了。
業務頻繁調整,雷軍再次上陣
過去的這一年,小米也進行了多次的架構調整。
7月1日,小米進行了又一輪的人架構調整,任命集團副總裁張峰為集團參謀長,並成立集團採購委員會,張峰擔任採購委員會主席。至此,小米集團完成了三大部(財務部、參謀部、組織部)與三大集團委員會(質量委員會、技術委員會、採購委員會)共6大部門的整體構建。
這已經是小米上市以來,第七次架構調整。過去的幾次調整,都是讓小米的層級更清晰,開始從創業公司的扁平化,向集團制轉型,具體到業務層面,則是梳理出了家電+智能家居+手機+互聯網這幾個大的部門,同時開始加大中國區的投入。
去年9月13日,小米進行了公司史上最大的一次架構調整,一批中生代走到台前,小米的創始人開始向戰略層轉型。到了年底的12月,小米中國區正式建立,開始在國內市場加大投入,任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川兼任中國區總裁,向CEO(雷軍)匯報,但到了今年5月,雷軍開始直接掌管中國區,王川則是轉而負責新成立的大家電事業部,顯然,這半年間中國區的成績,沒能讓雷軍滿意。
小米手機要在十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這是2018年小米年會上,雷軍定下的小目標,但十個季度過去一半,這個口號卻很少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抓緊5G機遇,穩打穩紮、三年決勝負、穩三望一”。
資本市場不太願意相信小米的互聯網、AIoT故事的原因,就是手機如今依然是小米最核心的營收來源,小米3月公佈的2018年年報顯示,小米智能手機分部收入1138億元,同比增長41.3%,營收佔比達到65%,儘管互聯網業務毛利高,智能家居業務領先多,但手機依然是基本盤,而對於國產廠商來說,要想穩住頭部廠商的位置,國內市場是萬萬不能丟的。
具體到今年,小米主要的走量機型紅米 Note7系列,在27天左右的時間,中國大陸地區出貨量就超過100萬台,另外紅米總裁盧偉冰也宣布K20系列在開賣一個月後,銷量突破百萬。這個數字,對於小米來說還算不錯,但作為對比,榮耀剛剛發布的榮耀20系列,14天國內銷量破百萬,小米要想反超還有些困難。
以及,一個不算好的信號是,目前,國產四大廠商中的三家,都已經公佈了5G手機的發售計劃,最晚Q3,就會在國內上市銷售,而小米在年初的巴展上展出了小米Mix35G版後,就再無動靜。而AIoT方面,小米今年開始在白點、黑電上加大了投入,小米空調等產品有爆款潛質,但要等下一份財報時,才能在數字上有所體現,從而影響資本市場。
上市的一年裡,小米的股價除了間接性的小幅回升外,基本上都在下跌,但現在的9.5元,已經是谷底,能否觸底反彈,還要看小米能否給出有力的回答。也許,雷軍的親自上場,本身就是小米和資本市場的一劑強心劑,畢竟“逆風翻盤”的故事,2016年已經上演過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