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識別:築起眼睛裡的安全線
第一次到浙江寧波海曙區辦理社保卡業務的人,總是不由得被一個閃著紅光的小小儀器所吸引。與面部拍照不同,銀行櫃員不再要求顧客露出正臉面向攝像頭,而是讓他們仔細看一眼閃著紅點的儀器。這裡,採集的是生物識別信息更精準的虹膜圖像。
工作人員使用虹膜採集建庫設備採集特徵。圖片來源:中科虹霸
■本報記者唐鳳
去年12月,鄞州銀行作為海曙區社保卡業務試點銀行率先落地虹膜認證接入,其14個社保卡經辦網點臨櫃都接入虹膜認證設備,用於日常社保卡業務辦理。
“生物識別是智能化時代的身份入口,指紋、人臉和虹膜等,為智能設備、智能網絡、智能服務、智能安防等提供了自動精準的身份標識。而虹膜識別是其中識別精度最高的技術之一。”在近日召開的“智能虹膜圖像識別與鑑定學術研討會”上,公安部一所全國安防人體生物特徵識別應用分技委秘書長、研究員侯鴻川說。
該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和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虹霸)聯合舉辦,會上雙方宣布成立“智能虹膜圖像識別與鑑定聯合實驗室”,提供虹膜圖像識別與檢驗鑑定,建立各類前沿科學技術教學與科研基地,進一步推動虹膜技術在公安系統落地應用。
只要看一眼
實際上,虹膜識別和安防領域的合作早已開始,且成果顯著。
北京市公安局警務保障部周千里表示,中科虹霸攜手公安系統,通過建立違法犯罪人員虹膜圖像信息統一數據庫,建設虹膜識別雲服務平台,為公安各業務領域提供了虹膜的基礎數據支撐。目前,該平台已建立2000萬人口容量的虹膜數據庫,實現與部級平台核查比對服務。
現在,在地鐵、車站等公共場所,警務執法人員不但能通過身份證和人臉圖像進行可疑人員身份核查,甚至只需要看一眼,數秒鐘就能比對更精準的虹膜信息。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指紋、人臉、聲紋、靜脈,甚至虹膜等身份認證技術陸續出現。但這些身份認證技術各有優劣。
以目前廣泛使用的指紋認證為例,侯鴻川提到,隨著不斷研究發展,該技術成熟穩定,具有社會接受基礎,且數據庫基礎條件好,但是有殘留、可仿造,無法有效預防假體攻擊。
而虹膜是人體最獨特的結構之一,自胎兒階段形成後直至死亡終生不變,具有極強的唯一性和穩定性。“與指紋、人臉等生物特徵相比,虹膜具有識別準確度更高、極難偽造等優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哲南在研討會上說。
虹膜位於人眼瞳孔和鞏膜間的圓環狀部分,在紅外光下,會呈現出豐富的細節,被認為是除DNA外“最可靠的生物特徵”。“虹膜的特徵點數量很多,達到200個以上。”侯鴻川說。
“虹膜識別能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無論是國家安全層面,還是在行業應用領域,虹膜識別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中科虹霸總經理馬力告訴《中國科學報》。
海曙區社保卡業務使用的虹膜識別設備,正是來自中科虹霸。
技術落地,要“瞄著打”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帶領團隊,攻克了虹膜識別從理論到應用的眾多難題,在1999年研製出國內第一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虹膜圖像採集系統。
馬力正是譚鐵牛的學生,也是我國第一位以虹膜識別為研究方向的博士。2009年,馬力帶著團隊走上產業化道路,建立了中科院自動化所持股的中科虹霸。
發展至今,中科虹霸已成為國際上少數幾家擁有虹膜識別核心技術專利的企業之一,也是國內唯一掌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虹膜識別技術的企業。
“要推動虹膜技術落地,需要找准立足點,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要’瞄著打’。”馬力說,因此,中科虹霸成立伊始,就瞄準了煤礦這個“寶庫”。
人員身份認證是煤礦人員監管體系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但由於工作環境特殊,人臉和指紋識別難以起作用,而煤礦企業多采用簽到、礦燈號、IC卡、射頻卡等傳統監管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入井作業人數不確定、入井人員與登記人員不一致等問題。
基於此,中科虹霸搭建了礦山人員虹膜識別安全管理監測平台,以新一代虹膜生物識別技術為核心,將其與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技術集成為一體,對煤礦人員進行準確的身份認證識別,提高了煤礦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明日之星”如何名副其實
與指紋和人臉識別等已頗為成熟的領域相比,虹膜識別雖號稱“明日之星”,但仍面臨一些挑戰。用戶體驗直接影響了虹膜識別技術的推廣。例如,虹膜信息採集需要藉助紅外光,雖然這些閃光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但卻可能引起用戶的“不適”。而且,一隻小小的“美瞳”,也可能對虹膜識別算法產生干擾。
同時,週千里提到,虹膜採集識別技術的應用涉及多個環節,每一環節如果沒有標準和技術規範的約束,易形成“系統孤島”,因此虹膜數據標准設置有待加速。
此外,如何推動規模虹膜數據庫建設,加速各行業數據庫成型,也是馬力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5G時代到來,在對虹膜識別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馬力指出,虹膜識別技術應藉助傳感器、光學等領域的飛速發展,向微型化、移動式、多模態和高通量方向轉變。“特別是將人臉、指紋、虹膜等多種生物識別特徵相融合,能極大提升識別準確性。”他說。
我國虹膜識別發展“雖緩卻穩”。目前,礦山人員虹膜識別安全管理監測平台已經應用於300多家礦山企業,每天約100萬礦山工人使用,進行20多億次的虹膜比對;北京市公安局部分分局重點人員虹膜採集設備部署工作、環京29處檢查站虹膜採集識別設備部署工作等已相繼完成。
馬力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虹膜識別能在安全、金融等領域迸發出更大能量。
《中國科學報》 (2019-07-02 第3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