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為什麼要回香港上市?
馬雲即將在今年教師節正式退休,然而阿里巴巴和港交所的故事還沒講完。阿里巴巴準備回香港上市的消息已經基本上坐實了。6月27日,據《財新》報導,阿里巴巴二次登陸香港交易所計劃籌資100億美元。按照阿里巴巴目前4300億美元的市值,此次融資發售的股票將佔阿里目前股票的約2.3%。
這將是阿里巴巴第三次上市之路。
2007年,阿里巴巴B2B公司在香港上市,後因業務不斷擴大,需要退市後將整個集團業務打包上市。但因港交所不支持阿里巴巴提出的“同股不同權”的股權結構,港交所和阿里巴巴失之交臂。2014年,阿里巴巴登美股,募資總額高達218億美元,一度成為美股史上募資規模最大的IPO。
錯失阿里巴巴讓港交所十分痛心,從香港財政司司長到港交所總裁再到香港的投資人,無一不在反复表達著錯失阿里巴巴的遺憾。
為了不錯失更多的新經濟公司,港交所在總裁李小加的帶領下開啟了改革。針對是否可實施“同股不同權”爭論,香港金融圈中持續了三四年。去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香港正式向採取同股不同權結構的公司敞開大門。
今年1月,香港特首鄭月娥在一個活動上,就向阿里巴巴發出邀約,馬雲給出的答案是:“我們一定會認真考慮香港市場。”
而關於回歸港交所的問題,當然要在馬雲卸任之前給出最終的鋪墊。
香港給外界的形像一直是富裕的、先進的,建國以來,香港的房地產業、金融業蓬勃發展,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應運而生。
香港依然富裕,但卻逐漸失去活力。從數據上來看,從1997年到2012年,香港的GDP增速僅為2.0%,排在亞洲四小龍末尾(韓國4.77%、新加坡4.29%、台灣2.7%)。
香港逐漸失去的活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它和21世紀最大的經濟變量“科技” 和“互聯網”沒有太多的關聯。香港需要新的生命力,這激發了香港對科技公司,以及港交所對於科技股的異常渴求。
李小加表示,實施“同股不同權”是港交所自1993年以來的最大變革,是港交所歷史上的里程碑。
這一舉措頓時激發了港交所的活力,內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熱情空前高漲。2018年7月12日,港交所出現了8家公司同時上市敲4面鑼的盛況,外界戲稱港交所的鑼已經不夠用了。
目前香港資本市場目前已經有了騰訊、小米、美團點評等知名科技互聯網公司,如果阿里巴巴能夠順利歸回,將能夠再次增強香港資本市場實力,提高香港在國際金融界的地位。
對比港交所的熱情,阿里回歸的意願並沒有那麼迫切,但從長遠來看,回香港上市對於阿里巴巴來說也有多方面好處。
香港的投資人對中國互聯網公司更加熟知,他們大概率本身就是淘寶的用戶,生活中也用支付寶結賬。而在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亞馬遜和信用卡才是首選,這種天然的熟知會增強資本市場對阿里的信心和好感。
另外從數據上來看,美國資本市場對於阿里巴巴也不像港交所對騰訊那樣看好。參考彭博的數據,阿里巴巴的預期市盈率下降為23倍,遠低於騰訊在香港31倍的市盈率。再加上近幾年港交所對科技股的強烈需求和對阿里的多次深情呼喚來看,阿里巴巴回歸後一定會迎來熱烈追捧。
在中美兩國較量之際,港交所張開雙臂迎接,恰巧為阿里巴巴的提供了港灣。
不論是中興還是華為,這兩家公司近年的遭遇來看,可以說美國早就準備好了“監管”的由頭,只要時機合適,就會立即按下啟動鍵。對於這個宣揚公平、標榜公開透明的國家而言,公平、公開只針對本國企業,國外的公司實際上是可以隨時不公正對待的對象。
而這種不公正的待遇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無異於定時炸彈。美國日前對於華為的封鎖間接導致了這家公司在歐洲市場的合作停滯,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其負面影響不亞於三星的手機自燃。
中興、華為尚未在美股上市,而對於在美股上市中國的科技企業來說,顯然會面臨更多的監管風險。
在不久前,包括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和民主黨參議員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在內的一個兩黨議員小組提出了一項議案:
要求美國政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採取行動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遵守日益增多的財務監管規定,比如提供審計服務,否則將面臨退市。
從國際大環境上來看,如今中美兩國關係非比尋常,也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都免不了摩擦,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很可能被針對。
回歸港交所則是回到了一個安全地帶。與此同時,回歸也意味著阿里能夠離主要服務對象更近,離主要投資者更近。
去年3月,國外媒體報導稱,阿里巴巴正在研究A股上市方案。或許有朝一日,阿里巴巴會踏上第四次上市之路,而在港股上市能成為一個很好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