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R硬盤到底有多坑?用壽命提升容量
現在的遊戲越做越大,更新“烈焰風暴”模式後的《戰地5》就準備破60G大關了,並且隨著廣電總局加大推進4K播放的力度與家電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多人在家看電影都會偏向於選擇更清晰的4K片源,但一部兩個鐘左右的“真4K”電影動輒就要40G左右的大小,再加上各種零零碎碎的學習資料,這時候家家戶戶曾經標配過的1T機械盤容量就已經有點捉襟見底了。
雖然現在SSD價格像跳水一樣掉的非常兇,但是HDD相對於SSD,大容量HDD以其超高的容量性價比依然作為倉庫盤首選。不過,這樣的“高性價比”卻在SMR技術出現後彷佛變得“索然無味”,且聽我慢慢道來。
SMR疊瓦式記錄技術:HDD壽命殺手
疊瓦式記錄技術,英文Shingled Magneting Recording,即SMR。在SMR硬盤出現之前,硬盤記錄技術普遍為PMR。這樣說吧,硬盤盤片上是一圈圈的磁軌,而磁頭擦除的面積是固定的,這就限定了磁軌密度不能太高,太密了,磁頭可能一個不小心同時擦掉幾條磁軌的數據。
所以在SMR技術沒出來的時候,要在相同的磁軌密度下增大硬盤容量,就只能增加盤片面積,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盤片。
而在SMR技術誕生後,增加硬盤容量的手段就從增加盤片面積變成了縮小磁軌密度,大概就像磚瓦房頂是一片片瓦疊著那樣,同樣的盤片面積下,使用SMR技術的硬盤能存儲更多的資料。這樣看,硬盤可以做得越來越大了,成本還低了,不是件好事嗎?
如果你的硬盤是乾乾淨淨,剛買回來的一塊空盤,那SMR也不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但如果你已經往裡面寫入了較大量數據,且你需要繼續往裡面寫入數據,那你就要加倍小心了。
因為SMR技術的特性,在有數據的軌道上繼續往附近區域擦寫數據時,會直接將已有數據重寫。
而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這片區域多次的擦寫帶來的掉速。這種掉速就相當於SSD的MLC顆粒與TLC顆粒,如果把PMR技術比作MLC固態,SMR就等於開了SLC模擬的TLC固態。
以及,如果在寫入數據時意外斷電,本來硬盤上保存好的數據在寫入其他數據時被一起重新寫入而導致數據丟失。
導致數據丟失的原因,是因為SMR的大範圍擦寫特性使硬盤並不能很好應付這個反復重寫的過程,所以一般廠商都會加入大緩存來緩解讀寫壓力。但眾所周知,緩存其實是RAM,RAM斷電後內部數據會完全清空。那麼在寫入數據這個過程,你硬盤上本來保存的數據跟著新寫入的數據一起同時轉存至緩存暫時保存著,這時候一斷電,新數據與舊數據就一起消失了,拷個文件進去還丟硬盤裡面的東西,你說冤不冤枉。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SMR也有它的特長。提高了單碟容量,使得整個盤的容量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減少了磁頭與盤片的故障率。引入了充氦技術,功耗降低,發熱量也隨之降低,大容量的HDD價格也不會特別貴了。
一臉懵逼的消費者們
起初,SMR硬盤的出發點是好的:在2015年,某知名硬盤廠商為了讓HDD的容量上限突破6TB,率先推出了使用SMR技術的8TB硬盤。隨後技術越來越成熟,硬盤容量也突破了個位數。
但奇怪的是,本該用來擴大硬盤容量上限的技術,卻陸續被廠商用在了某些1T與2T盤上,儘管價格相比起以前更具吸引力。
這樣的後果就是採用了SMR技術的小容量硬盤沒有明確標明使用了SMR還是PMR,而被消費者當成普通PMR硬盤使用,大量的文件擦寫操作讓硬盤速度越來越慢,最終讀寫速度慢的跟USB 2.0 U盤一樣。
不是說SMR沒用,但起碼你要標註上
一般電腦用戶的日常使用情景,通常伴隨著零零碎碎的數據反复讀寫,如果在PMR硬盤上那還沒什麼大問題,畢竟不會重寫其他數據。而如果是SMR硬盤上經常執行這種小數據讀寫操作,那對數據的影響分分鐘是毀滅性的。
超大陸自己也是SMR硬盤的受害者,之前自己蠢,隨便買了個2T盤就以為高枕無憂,結果用了一年多發現在看硬盤裡的電影動漫(藍光資源),還有玩各種單機遊戲,相比起以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讀寫緩慢,隨後上網搜了一下這塊盤的型號才發現中招。
我不是說要反對SMR,也不是要吹捧PMR,因為兩種技術各有優勢,對標使用人群也不同。我奇怪的是,為什麼機械硬盤廠商不在硬盤的任何一個位置標明技術。不說CMR、HAMR和MAMR這些,就說現在處於水深火熱的SMR與PMR:
1、我拿硬盤放電影放學習資料,放著就不動它了,買SMR硬盤沒問題,它的性能對我沒什麼影響,容量大還便宜,做倉庫盤一流。
2、我掛BT,裝NAS,下載東西經常拖來拖去,買PMR既有大容量又有速度。
兩種使用人群,按理說不衝突,PMR與SMR各得其所。但在沒有標註的情況下,消費者想知道買到手的硬盤用的是什麼技術就只能靠猜。
現在固態硬盤越來越便宜,500元買到1T的固態盤不是難事,機械硬盤也逐漸走出了大家的視線,但淡忘並不代表就沒有需求,超大容量HDD在目前還是有比較大的需求,我們也不可能掏個一萬幾千的買個8T10幾T的固態去組NAS掛BT,除非真的有錢。消費者應該對這類參數有個明確的知情權,而不是一頭霧水去一個個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