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證未“洗白”博彩網站拼多多“拋出”支付寶與微信支付
自媒體“差評”發布文章稱拼多多為博彩網站洗白,為此,拼多多回應稱此為徹頭徹尾的虛假不實文章,對拼多多公司造成極大商譽損失,將對“差評”發起法律訴訟,索賠1000萬元人民幣。
5月26日下午,“差評”微博回應被拼多多起訴索賠1000萬,稱事實真實存在,並對被拼多多起訴表示不解,“發現事情了你們就抓緊時間加大力度監管抓壞人就行了啊,起訴我們幹嘛啊。”
值得注意的是,在拼多多的回應中提及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寶的風控數據,似乎有“甩鍋”給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嫌疑。“對於所有電商平台來說,判斷難點在於需將其從正常電商交易中進行剝離甄別,主要甄別依據來自於支付機構的風控數據。”不過在此,拼多多並沒有過多地解釋自己的風控機制。
那麼,拼多多是否真的在為非法機構“洗白”?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又將對拼多多的“甩鍋”行為有什麼回應?
根據自媒體“差評”發布的《拼多多店鋪淪為博彩網站洗白平台,單店日洗白50萬!》,有用戶發現在博彩網站充值的時候,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的方式,掃碼支付後跳出的是拼多多店舖的“代付”頁面,代付產品為“鬥魚直播遊戲道具”。
通過代付的方式,表面上是有用戶在拼多多平台購買直播道具,店鋪交易合法,但實際上是博彩網站的用戶將錢衝入賭博網站。因此“差評”得出結論:“博彩網站的非法賭資經過拼多多這麼一道,被洗白了。”
那麼,在拼多多店家為博彩網站“洗白”的過程中,拼多多有兩方面責任,一是對店鋪入駐資質審核不夠完善,二是對異常的交易數據監管不力。
在拼多多的回復中,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反駁“差評”,然而卻並不能完全自證“無辜”。
首先,拼多多稱自己不涉及任何支付通道行為,所以不算“線上洗白”,對方是惡意中傷:“差評這位寫手將拼多多作為了’線上洗錢’的主流渠道和博彩網站收款的’支付通道’,既犯了常識性錯誤(拼多多不涉及任何支付通道行為)又對平台進行了’觀點先行’之後的精心惡意中傷。”
從拼多多的這一點辯護來看,它把監管不力問題甩給了支付平台,沒有承認自己身為電商平台應付的檢查責任,也沒有澄清自己對數十萬元待查資金是否及時處理。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邏輯梳理,正如拼多多所說,支付平台也有對風險監控的責任,但支付平台和拼多多的責任輕重需要分清。
如果支付平台將支付接口給的是違法平台,例如此前曾發生過的虛擬貨幣交易,那支付平台有責任及時終止交易,但如果支付平台將支付接口交給像拼多多這樣的合規企業,那支付平台能做到的只有進行風控提醒。
而作為這些問題店舖的入駐平台,拼多多第一時間便能拿到這些交易數據,似乎也有責任對這些數據做主要的風險控制。
拼多多為自己辯護的第二個論點在於,它稱自己對違法行為並非不聞不問。“僅2019年至今,拼多多向執法機關報送的包括此類性質的禁限售商品線索共計18958個,涉及1719家店鋪。”
翻看拼多多此前的監管歷史,它的監管體係並不完善。2018年6月6日,多家媒體報導拼多多涉嫌銷售涉黃涉暴力商品,包括以“幼女”為噱頭的充氣娃娃、開刃刀、失身酒等,當晚,拼多多宣布緊急排查下架違規商品,但隔日仍有媒體報導,涉黃涉暴力商品仍可修改關鍵詞進行搜索購買。
最後,拼多多稱“差評”所給的數據不實,拼多多日GMV(日成交金額)約為15億元,如果按照“差評”所說博彩業務在拼多多日GMV為5億,那佔了平台日GMV的三分之一,可通過支付寶風控關注郵件來看,此類商家日成交額最高僅為94萬元/日。
“抽取螞蟻金服轉發至拼多多公司的風控關注郵件,單日此類商家通過支付寶二維碼發生可疑性交易的金額從2019年4月12日至2019年4月17日呈現逐次下降趨勢,從最高日的94萬元/日下降至60萬元/日。”
然而,拼多多平台商家支付通道不僅僅有支付寶一家,此外支付寶檢測出的可疑商家,並不代表所有可能在拼多多平台進行“洗白”的商家。
正如“差評”後續回應中所稱,拼多多平台上“洗白”商家真實存在,那最後的問題就在於,誰該為對為博彩網站“洗白”商家監管不力負責,是拼多多,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
截至發稿前,支付寶方面表示暫不做官方回應。
微信支付方面回复搜狐科技稱:“自2018年10月起,離線將可疑交易標籤輸送給拼多多協同封禁;同時,今年5月份起,已針對高度可疑的用戶及訂單實時攔截,上線以來,日均攔截餘萬次未支付訂單。”
但是針對於搜狐科技提出的“電商平台和支付渠道,誰應該承擔主要的風控責任?”微信支付並沒有給出明確回答。
文| 搜狐科技黃陽尹莉娜編| 馬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