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成電路市場佔全球近六成5G將帶來更多機會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集成電路產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更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構成。面對當前新的技術挑戰和環境,5月26日下午,多位集成電路界的專家學者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之未來(科學)論壇上,圍繞新一代集成電路技術作出了探討。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劉明院士在分析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現狀時表示,我們既要看到自己的短處,也要看到過去幾年的長足發展。“2004~2018年這14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年均複合增長率接近20%,特別是2010~2018年國際上放緩的幾年裡,中國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0.8%,遠高於國際水平。”
她說,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鏈相對比較完善。集成電路包括三個部分——設計、製造和封測,其中,設計和製造行業在2018年增長率都超過了20%,未來這三個領域的市場都超過2000億元是指日可待。
劉明表示,我國在逐步建立完善的產業結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集成電路領域,每年都有貿易逆差,雖然有出口(件數是進口的一半),但是出口的價格便宜,也就意味著大部分產品還沒有爬到高端市場,仍在低端徘徊。
華虹集團董事長張素心則認為,中國未來必將繼續成為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體系的重要夥伴。
他分析,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佔全球市場的需求比例逐年增加,2014年超過了全球市場的一半,2017年達到了全球市場的56.2%。“集成電路是中國最大的單一進口商品,從2013年起連續第六年超過2000億美元,2018年更是突破3000億美元,是價值最高的進口商品。”
不僅如此,世界排名前20的集成電路企業中,三分之一的企業超50%的業績來自中國,三分之二的企業30%的業績來自中國,因此中國對全球大多數集成電路企業來說也是無可替代的重要市場。
張素心還強調,集成電路產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於它始終是全球合作的產業,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完全封閉地承擔起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的發展。從中國目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來看,分別都存在短板和不足。我國擅長和薄弱的兩個方面都應成為產業戰略制定需要考量的因素。
談到未來趨勢,張素心說,集成電路始終是移動通信技術的關鍵因素,移動通信技術也極大地拓展了集成電路的應用市場。5G時代的到來,將給集成電路帶來眾多機會。而新能源汽車的電子化,未來將成為繼PC和移動通信之外第三大集成電路市場。
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2018年全行業銷售額達到6532億元。
通過牽頭組織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建設集成電路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台,持續佈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瞻技術研究,上海已成為我國集成電路技術最先進、產業鏈最完整的區域及中心。
在5月25日舉行的2019浦江創新論壇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強調,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抓住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重大機遇,加快培育充滿生機的創新企業集群和戰略領先的現代產業集群。上海將以更加開放的舉措,優化創新治理體系,讓科學精神和創新實踐激盪出更加動人的旋律。
實際上,上海早已圍繞集成電路開始佈局,並全力打造集成電路創新高地,目前已覆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等各環節。在設計領域,部分企業研發能力已達7納米,紫光展銳手機基帶芯片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三;製造領域,中芯國際、華虹集團年銷售額在國內位居前兩位,28納米先進工藝已量產;裝備材料領域,中微、上微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刻蝕機、光刻機等戰略產品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佔全國的1/5。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珂近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的國家級院所、基地分佈密集,集成電路產業製造能力非常強,在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產業鏈配套上最為齊全。“集成電路製造業的發力是一個重點,上海要抓住這個機遇,佈局全產業鏈的構建,並在長三角發揮帶頭作用。”
不只是上海,在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產業也一直有著明顯優勢。從產業規模看,2017年全國集成電路行業銷售額達5411億元,其中長三角佔了半壁江山。
為了達成“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創新引領的區域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的目標,《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提出,在集成電路領域,要支持龍頭企業在長三角優化佈局,規劃建設8條12英寸生產線、6條8英寸生產線。
如今,包括華虹、中芯等在內的龍頭企業,正在加速和優化佈局,進一步推動區域間的產業協同發展。
張素心在上述未來(科學)論壇上表示,華虹集團集成電路製造業務分佈在上海和江甦的4個基地,目前華虹集團已經投產了3條8寸線,2條12寸線,並將在無錫生產第三條12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