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也喊停這對華為影響有多大?
昨天(5月22日)下午,ARM中國的公關直接電話虎嗅,表示原定於6月初在深圳舉行的新產品(AI相關)發布會被通知“取消”,而且也沒有延後舉行的具體計劃。在掛斷電話之後,我的內心其實已經有了最壞的設想。
果不其然,就在昨晚7點多,BBC直接拿到了ARM的內部通知文件:因為包含來自美國的技術,ARM(英國)已經要求員工“停止所有與華為及其子公司正在生效的合約、支持及未決約定”。
看到這條新聞之後,虎嗅也向ARM中國相關人士了解到了部分情況—— ARM中國的新產品發布會取消,同樣是因為來自英國母公司的壓力,顯然是想徹底避嫌。
華為在晚些時候也發表了一份簡短聲明:
我們重視與合作夥伴的密切關係,但也認識到他們中的一些由於政治動機的決定而承受的壓力。我們相信這一令人遺憾的局面能夠得到解決,我們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繼續向全球客戶提供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產品。
至此,ARM徹底暫停與華為合作已成定局。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這件事?
一、ARM是什麼樣的存在?
對於少數人來說,ARM的名字並不陌生,畢竟這是一家憑藉自身技術助推整個智能手機時代的公司。
ARM公司的拳頭產品就是“ARM處理器”,它的特點是採用RISC(精簡指令集,相對於PC使用的CISC複雜指令集而言),通過對計算機底層運行的精簡,讓整個處理器更加高效。這也讓其在電源有限、移動使用的智能終端時代,成為了最優的選擇。
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ARM公司自己的運行機制—— ARM自己不銷售實體產品,而是只銷售技術授權,從最基礎的指令集,再到特定的Core設計,甚至是後續的處理器優化魔改,都有專門的技術授權項目。
這種模式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發明,某種程度上堪比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業務,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大幅降低了移動端處理器的進入門檻。
設計芯片可不是什麼輕鬆好玩的事情,且不說如何招攬足夠多的人才進行前沿技術研發,還有就是一次就可能耗資上千萬的的流片、測試,最後還有軟硬件的兼容、優化等等。
但是由於ARM的存在,手機處理器廠商的負擔一下子就輕了下來,因為它們不再需要去進行風險最高的處理器底層開發,而是可以直接從ARM手中買來授權,然後拿著這份授權去到自家晶圓廠或者別家晶圓代工廠,利用ARM給的芯片設計資料“快速(相較於自研芯片而言)”生產出自己所需要的CPU、SoC等芯片。
而且這種模式其實也壓力重重,ARM同樣需要背負整個生態對於處理器性能進展的期待,假如想要賺取更多的營收,也只有進一步將ARM生態做大一條路。這毫無疑問是一家值得敬佩的公司(說ARM躺著收錢的媒體都可以回去洗洗睡了)。
其二,是ARM的授權機制,保證了整體生態的秩序,維護了軟硬件生態的良好兼容。
不同於PC時代的X86架構,ARM的RISC架構其實演進的幅度一直很大,在龐大的性能需求面前,ARM的指令集已經進行了十多次的演進。如果想要把一個處理器的硬件性能充分發揮出來,那麼軟件系統必須對這些指令集進行良好的支持。
也正是因為ARM的存在,整個ARM處理器的指令集演進節奏一直被控制的很好,系統既不需要頻繁地去適應新的指令集,又能更深層次地去對指令集進行優化。
至於ARM為什麼現在也“翻臉不認”華為,究竟現有的ARM處理器中包含多少來自美國的技術?截至發稿虎嗅也未能從相關人士處得到說法。但相信還是受到了來自美國政府的直接壓力。
套用任正非前天接受采訪時的一句回答:“美國是法制國家,美國企業不能不遵守法律,實體經濟要遵守法律。媒體也不要老罵美國企業,大家多為美國企業說話,要罵就罵美國政客。”
二、ARM中國究竟是個什麼情況
就在去年5月份,虎嗅曾對ARM中國合資公司的成立做過專門的報導(《中國芯第一次“突圍戰”》)。
此前流出的ARM中國集資PPT
這家合資公司最大的亮點就在於中方投資者佔股51%,ARM佔股49%,且直接接管了ARM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業務。
此前流出的ARM中國集資PPT
可惜的是,管理主導權並不等於整體技術的轉讓。在當時流出的一份ARM中國集資PPT中,就明確地展示了ARM中國和ARM英國母公司以及中國客戶之間的授權關係:ARM英國母公司先行對ARM中國公司進行授權,隨後ARM中國才可以對中國客戶進行授權,這個順序並不能打亂。
考慮到現在ARM英國母公司已經下發通知暫停合作,ARM中國子公司是沒有辦法跨過英國母公司的允許,對華為進行相應技術授權的。
略有深意的是,ARM中國的成立其實與海思崛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來華為的智能手機持續快速成長,二來華為本身在整個通信領域就是龍頭,現在更是已經研發出了鯤鵬920這樣的ARM 服務器 CPU。專門建立一個中國子公司無疑會讓雙方的合作更加方便。
三、華為會遭受到多大的影響?
客觀地說,應該比大部分人想的都大。
根據ARM自己的財報,2018財年中國區的銷售額佔了ARM全球銷售額的約20%,而這個數字絕大部分都是華為海思貢獻的。
正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ARM對於處理器的授權是多種多樣的,但從最底層的基礎架構到最終的處理器,主要可以分為這麼幾檔:
1.首先是處理器的指令集。指令集其實就是ARM處理器的一部分硬件設計邏輯,也是整個ARM處理器最基礎的部分。你可以把現實中的CPU看成一個電燈,指令集就是一份詳細的說明書。假如你足夠強大,你也可以按著說明書來自行造“燈”。只要你按照指令集來做處理器,那麼你就一定能夠找到兼容的系統,並且最終在生態的幫助下實現應用。
2.其次是Core“核心”的授權。因為指令集還是太基礎,所以ARM也會提供實際的處理器設計圖紙給客戶。例如最新的Cortex-A76、Cortex-A55。這些設計圖紙是已經能夠直接提供給晶圓廠投入生產的級別。
3.最後是要對ARM處理器改進、調整的授權。例如華為、高通、三星,各自其實都對ARM處理器有一定的技術積累,都會選擇在ARM上研發新處理器,甚至是架構階段就參與進去,進行自己的處理器優化,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高通、三星對於自己SoC芯片中核心的稱呼中沒有了ARM自己代號的原因。
根據現有的信息,華為很可能已經獲得了ARMv8指令集的永久授權。換言之,華為至少可以自行研發ARM處理器,並且繼續享受到整個生態對於這種指令集的兼容性。
但糟糕的是,還在不斷迭代更新的ARM Core授權、以及處理器改進優化、深層次的協作等,肯定都會受到暫停合作的影響。
而從實際的產品層面說,假如接下來美國的相關禁令繼續持續,假如華為依舊想要在自家產品上保持芯片足夠的競爭力,那麼華為實際上就要完成原來“ARM+競爭對手”的工作量。要知道,前者可是一家在RISC處理器領域深耕了快30年、擁有超過6000名員工的老牌半導體公司。
華為海思大概率很難一下子承受如此之大的挑戰。
不過前幾個月已經曝光、坊間傳聞下個月就將發布的麒麟985處理器很可能不會受太大影響,畢竟按照半導體行業通常的研發時長計算,麒麟985應該早已進入了大規模流片的階段。至於排在985之後的麒麟990,目前則沒有足夠的信息量拿來判斷影響程度。
但可以肯定的是,麒麟990之後的項目都將遭遇不小的麻煩。更不要提像服務器處理器、基站芯片這些華為自家芯片正在涉及的新領域了。
四、個人看法及總結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個人覺得ARM暫停合作倒不算最嚴重的。
就拿手機SoC芯片來說,華為的麒麟980其實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性能、通信能力、能耗),而且我們現在正處於4G網絡繼續大範圍普及,5G推廣還在持續進行中的空檔期。而智能手機本身的性能也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發展期,要是真的想拿麒麟980將就用一兩年也不是不可以。
相比之下,芯片的生產要要命得多。麒麟980的出色一定程度上也要歸功於台積電的7nm製程工藝,目前國內的晶圓廠穩定量產水平最高還停留在14nm左右。做一個簡單的算法,工藝差2倍,面積就要大4倍(工藝是邊長,面積需要平方),功耗和發熱也要同步上漲。變“胖”之後的麒麟980,那是絕對如何都塞不進你現在的手機的。
毫無疑問,今天國內肯定又會因為ARM的暫停合作掀起一波“自主創新”的呼聲,但也正是這個時候,我們反而有必要再返回頭去讀讀任正非前天採訪時說過的兩段話:
為什麼不洗一個“冷水澡”呢?我認為,我們最重要的是要要冷靜、沉著。熱血沸騰、口號滿天飛,最後打仗時不行也沒用,最終要能打贏才是真的。
自主創新作為一種精神是值得鼓勵的,站在人類文明的基礎上創新才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要看到,科技創新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的,比如我們的海思並非從源頭開始自主創新,也給別人繳納了大量知識產權費用,有些是簽訂了交叉許可協議,有些協議是永久授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別人的基礎上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創新。
因為半導體真的是一個不得不“全球化”的行業。
圖片來自:摩爾精英
光是2017年,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總產值就高達4300億美元,隨之催生的電子產業更是高達1.5萬億美元。這還不算半導體行業居高不下的材料費用和研發投入。
在如此高速迭代而競爭激烈的前沿科技行業,一味追求自主創新,那或許才是最糟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