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CFC-11的排放源
去年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世界上某個地方至少有一個實體可能正在生產一種名為CFC-11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因破壞大氣臭氧層被禁止生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儘管2010年禁止使用CFC-11,但CFC-11排放量仍在上升,這表明它仍然在世界某個地方使用,但當時沒有人可以明確指出其來源。
現在,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這些排放的可能來源。根據布里斯託大學的說法,國際科學家團隊利用NOAA全球監測部門和AGAGE等全球監測網絡,將排放源縮小到中國東部,特別是河北和山東省。
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的規定,2010年開始逐步淘汰CFC-11的使用。然而,據去年的研究透露,CFC-11排放量在2013年左右開始增加,這減緩恢復大氣臭氧層的進程。部分資料來源已經縮小到東亞的某個地方,但沒有其他細節可供使用。
位於韓國的AGAGE站點以及日本NIES運營的附屬站點幫助縮小了排放源。來自韓國慶北國立大學的Sunyoung Park教授解釋說:
當空氣從工業區到達時,我們的測量顯示污染的“高峰”。對於CFC-11,我們注意到2012年之後這些峰值的幅度增加,表明該區域的某些地方的排放量必須增加。
最終,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共同努力確定2012年以後中國東部地區的CFC-11排放量每年增加約7000噸,其中主要來自河北和山東。根據公告,這些網絡監測的其他國家沒有證實任何增加的CFC-11排放量。而所有跡像都表明新的生產推動了CFC-11排放量的增加,但需要額外的工作來確定哪些行業正在產生CFC-11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