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視十八年:從“找口飯吃”到“走出舒適圈”
“沒有什麼高大上,很土,就是找口飯吃。現在我們還是想著怎麼繼續活下去,繼續有碗飯吃。”2018年10月,海康威視總裁胡揚忠在接受雷鋒網專訪時談到了創立公司的初衷。雖說只是為了“活下去”,但自2010年上市以來,海康威視扣非淨利潤已從10億元左右增長到2018年的113億元,營業總收入也從36億元增長到近500億元。
根據今年4月海康威視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為99.4億元,同比增長6.17%;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5.4億元,同比下滑15.41%,這也是海康威視上市以來淨利潤同比首度下滑。
對於此,海康威視證券部相關人士對《時代周報》表示,“2018年下半年以來,公司業績受到國內外形勢的影響,但從2019年二季度開始,情況已經有所好轉。”該人士當時預計,今年上半年,海康威視將會有較好表現。
如今,海康威視是否能達成預計目標還不得而知。但回顧其過去18年的發展,海康威視在人工智能方面,尤其是安防領域成績耀眼:2011年-2017年,海康威視連續七年蟬聯全球視頻監控設備市場佔有率第一名; 2016-2018年又連續三年位列“全球安防50強”榜單首位。如今,提及國內安防企業,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海康威視。
“成功沒有節點”
海康威視的創立正值中國國有經濟改革大潮興起。2001年,大量的事業單位開始設立自己的盈利性單位,位於杭州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二研究所(簡稱:52所)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
出於對數字音視頻監控系統的熱情,當時還是52所工程師的陳宗年、胡揚忠毅然放棄了事業單位的“鐵飯碗”,並拉來同是華中科技大學校友且擁有編解碼技術的龔虹嘉,三人共同創立了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即“海康威視”)。此後,海康威視的三位創始人帶著52所的一個28人小隊開始了創業之路。
起步階段,海康威視抓住了行業由模擬技術時代向數字技術時代轉型的契機,從研發、生產數字監控產品壓縮闆卡起步,通過出售闆卡和DVR來打開市場。
但當時,國內市場仍是索尼、松下、三星等外來品牌的模擬技術產品當道,直到“911”事件發生後,全球安防意識才得到激發。海康威視隨即把壓縮闆卡引進監控領域,憑藉節省硬盤存儲空間和網絡傳輸帶寬的優勢,迅速在國內闆卡市場拔得頭籌。
此後,通過掌握ISP、3D降噪、視頻編碼、網絡傳輸、SOC等技術,海康威視由後端闆卡、存儲等產品進入前端攝像機產品市場,並進一步在安防領域站穩腳跟。
2010年,海康威視帶著“安防第一股”的光環登陸深交所中小板,發行價為每股68元。2018年初,海康威視的市值一度衝上3600多億元,在3481只A股中列第18位,拿下了中小板市值第一的寶座,並超出第二名的順豐控股1400多億元。
與此相應的是,在2010年-2018年間,海康威視營收從36億元增長到498億元,翻了近14倍,複合增長率33.9%;淨利潤從10億元增長到113億元,翻了11倍,複合增長率達到30.66%。員工數也從2010年底的3689人,擴張到2018年底的34392人。
很多人將海康威視的成功歸結為能夠不斷創新、抓住時間節點,但在胡揚忠看來,行業發展過程中沒有什麼明確的節點,這只是一種幻相。
“所謂把握住節點,也只有事後通過結果來驗證是否真實。這其中存在很多偶然,有一定的巧合。有些節點自己都預料不到,做之前不會去想,也想不到,但它自然而然就發生了。”胡揚忠表示。
70% 業務來自境內
發展十八年來,海康威視已經在汽車電子、智能家居、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展開佈局,而多元化業務發展背後,視頻技術能力成為其主要支撐。
官方資料顯示,海康威視目前擁有視音頻編解碼、視頻圖像處理、視音頻數據存儲等核心技術,及雲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等前瞻技術,可針對公安、交通、司法、文教衛、金融、能源和智能樓宇等眾多行業提供專業的細分產品、IVM智能可視化管理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服務。
雖然海康威視的主營產品看起來很複雜,但從其財報來看,其實可以簡單分為前、中、後端三類:前端是監控攝像頭(硬件),中後端是基於AI、大數據進行存儲、分析的視頻控制系統(軟件),以及部署階段的工程服務。2018年,前端產品營收佔總營收比重最大,達到48.32%;前中後端產品整體營收佔總營收比重超94%。
海康威視近兩年營業收入構成(圖片來源:2018年財報)
外界普遍認為,海康威視具有國資系背景,所以政府訂單應該會有很多。從2018年財報數據看,確實有超70%的營收來自境內,只是銷售對象無法確定。
在去年投資者關係會議上,胡揚忠則透露,政府採購在海康威視國內營收佔比約為30%左右,“大家有一些誤解,在這個行業裡面海康都依賴於政府採購。實際上非政府採購依然是主流的,在未來幾年,非政府業務對我們增長的貢獻還會更大。”
同時有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國際市場的變化對海康威視實際影響或有限。原因在於,海康威視的芯片主要由華為海思提供,且海康威視境外業務佔比不高,北美訂單更是極少。
海康威視作為一家發展較早的科技型企業,對於經營有一套不同的方法論。在胡揚忠的觀念裡,只有堅持以技術為主的公司、在技術研究開發上持續投入的公司,才會有好的回報,而中國的土壤也適合這樣的經營模式。
根據海康威視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全部34392名員工中,研發技術人員有16010人,佔比達46.55%;研發投入44.83億元,佔企業整體營收的8.99% ;累計擁有專利2809件(其中發明專利513件、實用新型741件、外觀專利1555件),擁有軟件著作權881份。
另外,海康威視還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它以杭州為中心,建立了輻射北京、上海、武漢以及加拿大蒙特利爾、英國倫敦的研發中心體系,併計劃在西安、成都、重慶和石家莊進行研發投入。
海康威視在技術方面的投入,最終也轉化為了企業優勢。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 2018年6月發布的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報告顯示,海康威視連續7年蟬聯視頻監控行業全球第一,佔據22.6%的全球視頻監控市場份額。
走出舒適圈,決戰AI ?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安防市場規模呈擴張態勢,2016年安防市場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8000億元。
圖片來源:中國產業研究院
但在胡揚忠看來,安防市場雖然增長很快,卻是一個“小”市場。“小”主要由於碎片化:用戶不集中、應用分散、產品分散、客戶定制化多。
“建立一個從滿足客戶碎片化需求的開發響應、到快速交付能力的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胡揚忠認為,智能化時代到來後,安防行業內此前未被滿足的客戶需求有了實現的可能,市場空間進一步打開,但這仍然是一個碎片化的市場。
雖然市場“小”,競技者卻來頭不小。近年來,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以華為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和以曠視科技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業等紛紛入局,海康威視在這個領域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但胡揚忠依然樂觀。“華為與阿里之間的競爭比較多,它們都想在雲上發力,”胡揚忠向《財經》表示,華為與阿里佈局的重點都是公有云,但視頻監控領域並不適用於公有云, “很多數據都很敏感,客戶也不願意上傳到公有云上”。
話雖如此,實際上海康威視也在嘗試走出“舒適區”——不只做一家硬件企業,開始積極推動與產業鏈上下游合作。
2017年,海康威視提出了AI Cloud基本理念和架構,2018年3月就宣布已與微軟、Intel、NVIDIA、浪潮集團等十幾家企業展開合作;2018年6月,海康威視與富士康結盟,計劃將視覺技術應用於工業互聯網;幾乎同時,海康威視與美的集團也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想要在智慧家居、智慧零售、智能製造、工業物聯網及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在胡揚忠看來,海康威視做到今天是技術積累的結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強調:“我們永遠要警覺,不要做投機的事情。”
作者|張超編輯|羅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