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轉正備胎” 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美國將華為及其附屬公司列入“實體名單”,這可能導緻美國公司被禁止與華為做生意。我們不會忘記,中興通訊及其三家關聯公司也是在2016年被美國列入“實體名單”進而於2018年被美國激活“拒絕令”,受到了慘重的打擊。可以肯定的是除非美國放棄錯誤主張,留給華為的時間不會那麼長。
事實上高通、Intel、格芯(GF)、ARM、安森美、泰瑞達等公司都已收到郵件,內容提到,華為已正式列入被拒名單,所有交易都將被禁止。
面對美國的製裁和禁止貿易,華為該怎麼辦?
華為總裁辦於5月16日就做了克製而又充滿勇氣和希望的回應,5月17日凌晨,華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又發布了一封致員工的內部信,談了一些具體的問題。
信的內容已經傳遍了網絡,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就是華為的備胎芯片轉正了。正如信中所說,華為多年前就“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為了這個目標華為海思打造了自己的“備胎”芯片,今天以後這些芯片項目“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聽說了這件事之後,關心華為和中國命運的人無不感到鼓舞。5月19日新聞聯播在國際銳評中稱讚華為海思這一有力的舉動“確保了華為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與連續供應。備用方案的啟用,顯示出其居安思危的戰略遠見、未雨綢繆的底線思維,以及堅忍不拔、攻堅克難的奮鬥豪情。中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家的這種精神,正是中國不斷攀登科技高峰的力量所在。”這也是民眾的普遍看法和一致的心聲。
冷靜下來之後,人們問的最多的問題是:華為的“備胎芯片”是怎麼突然冒出來的?中國和華為該如何應對美國的無理制裁?
華為“備胎”芯片生長的土壤
華為能有“備胎”芯片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豐沃的土壤和長期的耕耘。不得不說華為總裁任正非的目光就是要長遠一些,今天一追溯就要從近30年前說起。
1987年,世界半導體產業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海峽對岸張忠謀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台積電的誕生定義了一個新的行業,即芯片代工業。從此沒有條件擁有半導體生產線的公司也可以設計自己的芯片並委託代工廠生產,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
而當時的中國信息產業排頭兵的聯想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聯想設計並量產了漢卡、微機和漢字激光打印機的多顆專用芯片,一舉奠定了自己的市場地位。這讓大家看到了自己設計專用芯片並取得市場成功的可能性。
當時的任正非正在把公司的從代理交換機轉向研發交換機,研發的過程中華為發現接口控制和音頻編解碼(CODEC)芯片用量很大。如果使用大家都用的通用芯片,產品就會陷入價格戰的汪洋大海中。要生猛甩開競爭對手,只能開發自己的芯片。
有了聯想等國家隊的示範,再加上1991年任正非成功地把在著名港資企業億利達從事高速激光打印機工作的徐文偉招至麾下,成立了器材室,開始華為第一款自主產權芯片的研發工作。
幸運的是,這款芯片的研發非常順利,一次流片就成功了,這在半導體設計領域並不是常見的事。
說起來華為的這次成功有著很大的行險僥倖的因素在其中,華為並不像聯想一樣有著堅定的政策支持。事實上,當時的華為全體員工就40餘人,專心搞半導體的實際上只有徐文偉等幾個人。
同時90年代初有著嚴格的外匯管制,任正非下定這樣的決心並不容易。當時華為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任正非不得不借高利貸投入研發,他曾站在六樓辦公室的窗邊,說過這樣一段話:“新產品研發不成功,你們可以換個工作,我只能從這裡跳下去了!”
幸運的是華為成功了,這款芯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最重要的是它幫助華為避免了價格戰,實現了差異化競爭。
這讓華為嚐到了甜頭,從此開始了自主創新的征程,然後是收發成幀器、時隙交換芯片、多中繼控制芯片、回撥抵消芯片、數模混合芯片。終於到2004年海思半導體成立,華為開始涉足消費類電子芯片,華為的芯片產能和種類迎來了大爆發的歷程。
這是一家技術主導、佈局深遠的企業,這種理想和技術積累為“備胎”芯片的出現提供了土壤。
2012年9月10日,任正非表示,華為需要做手機操作系統和芯片,這主要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因為假如這些壟斷者不再對外合作的話,華為自己的操作系統可以頂得上。但他同時認為,華為做手機操作系統的同時要優先使用其它廠商的芯片,華為的芯片主要是在別人斷糧時做備份用。
任正非明確指出,“華為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同樣的,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反對買美國的高端芯片。我認為要盡可能地用他們的高端芯片,好好地理解它。
隨後華為投入了數万人年的工時和至少十數億美元進行“備份計劃”的研究,這才有了今後將陸續呈現的“備胎芯片”和相應的軟件。
從今天的視角往回看,華為和任總的想法簡直深邃得可怕。
華為戰鬥的方法論
目前關於華為應對美國製裁的輿論中,存在兩種錯誤傾向。
一種是過分悲觀,覺得在科技領域美強中弱的大背景下華為的“紅旗”打不了多久。這是沒有看到中國科技力量的成長尤其是中興事件後的成長,同時輕視了華為長期準備的作用,也忽略了華為和中國科技界可以在貿易戰中邊迎戰邊成長的可能。
一種是過分樂觀,覺得華為既然有應對措施即可高枕無憂,這是沒有看到華為的“備胎芯片”們確實和國外競品還存在著巨大差距,不然“備胎芯片”早就可以轉正了。
華為的戰鬥,筆者認為可以從短期和長期兩方面來說。
短期的一面是華為仍然有一定的時間作為調整和緩衝以面對美國的製裁,這是因為傳統華為供應鏈上的外國企業同樣需要較為長期的調整和緩衝。
某些華為的美國供應商來自華為的業務占公司的總營業額佔比超過五成,華為的被禁對他們影響非常大。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當日,很多華為的美國供應商股票應聲而跌,損失非常大。華為的光學元件供應商新飛通(NeoPhotonic)重挫20.63%,創下近4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這家公司有40%的業績與華為捆綁。另一家光學元件供應商朗美通(Lumentum)則大跌11.54%,為其6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因此這些供應商面對特朗普的政策只能一方面加班加點,優先對華為供貨,搶在被下達禁止郵件和截止時間之前盡可能地把生產的零配件供給華為。另一方面就是發動美國輿論,要求慎重考慮對華為的製裁。5月20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限制向華為出口將殃及矽谷》就是其中的代表。
出於美國企業的利益考量,華為和美國在短時間內不排除關係緩和的可能,華為還可以利用這樣短暫的時間重新構築供應鏈。同時華為也在製裁發生之前把備料數量從6-9月提升至1-2年,為自身贏得了更長的時間。
另一方面就是美國的部分制裁也要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比如華為之前獲得了ARMv8指令集的永久授權,即使後面ARM更新指令集使華為的芯片與主流的ARM芯片不再兼容,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更新換代影響才能體現。當然如果ARM取消授權,則搭載麒麟SoC芯片的華為手機很可能不能在美國銷售。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等媒體19日報導稱,美國政府近日把華為及其附屬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清單上的企業或個人購買或通過轉讓獲得美國技術需獲得有關許可,谷歌公司因此決定停止向華為提供包括安卓系統在內的技術服務支持,因此今後華為系統不再能夠享受到Gmail郵箱和YouTube等服務。
但是谷歌的響應制裁對目前中國境內安卓用戶而言影響並不大,被禁的谷歌服務本來就不能在境內使用,而國內廠家的安卓更新往往由廠家負責。同時由於安卓開源的特點(除非除了谷歌自己使用外都禁止),如果不討論知識產權的問題,禁止中國用戶使用安卓和通過廠商獲得更新並不具備技術方面的可行性。
唯一可慮的是華為如果今後繼續在安卓新版本上定制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將得不到谷歌的支持,如果更新迭代不及時的話,有可能EMUI的自主性會變小,越來越接近“原生”安卓。
而如果像網傳的“鴻蒙”操作系統(並未得到華為官方的肯定)一樣是由安卓的某個舊版本分支而成並在此基礎上繼續迭代改進,則可能和安卓的兼容性越來越差直至完全喪失兼容性。
因此,華為短期的策略應該是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爭取時間,並在此時間中大力發展自己。
長期的一面,華為必須使自身的產業鏈得到更深度的融合,並把本地市場放在生死攸關的重要位置上。
05月19日,針對聯想斷供華為的謠言,人民網做出了犀利的網評《與其坐而“聯想”,不如奮起“華為”》。在今天的輿論場上聯想的形像是不如華為那麼自主的,但是過去的聯想在自主生態建設上還是留下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如果一個人從90年代後期就購買過台式機,那很少有不知道“幸福之家”這個聯想軟件的。這是聯想在1998年推出的一款場景式軟件,目的是讓不懂計算機的用戶也能迅速上手,學會電腦的基礎應用和操作。用戶可以在虛擬的房間中,通過點擊房間內不同位置開啟對應軟件,比如書房的棋盤可以打開國際象棋,客廳的VCD機器能啟用媒體播放器,茶几上的豬型儲蓄罐則對應著撲克牌拱豬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虛擬的房間式的軟件處處為當時電腦操作水平還不高的中國消費者考慮,不僅有著在當時神奇宏大的場景,而且自帶數十個非常方便的功能。實現了從播放VCD、殺毒、上網、學習英語、互動式的百科全書《牛津劍橋科學百科》、炒股、計算器、玩遊戲、聽音樂、打字訓練(也是不少人童年回憶——金山打字通的一個重要推廣渠道)、學習如何正常的使用電腦。同時該軟件可以通過在房間中增加畫、書和茶杯等用具的方式關聯到新軟件,並設立快捷鍵隨時打開。
(這裡桌上的東西、牆上的畫和鍾都是軟件可以挪動,點擊這個變形金剛能打開軟件自帶遊戲《鐵甲風暴》,屋外有聯想logo的汽艇會繞屋轉動)
(總體而言,幸福之家在當時的效果堪稱精美)
這些構思大大方便了用戶的使用,甚至於老年人用起來也感覺趣味、不費力,是win97/98下的一股清流。而且其設計思想來看,今天仍然不算十分落伍。開箱即用、針對初學者的三維界面在當時算是非常高級(Windows直到vista才推出三維桌面而且主要是為了美觀和炫技,實用性並不強),而且非常流暢(vista的三維桌面十分“吃配置”)。
而且聯想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推廣學習電腦這麼簡單,1998年7月20日的《每週電腦報》上,就曾出現一篇名為“聯想欲使微軟隱身”的新聞報導。聯想除了在每一台自家品牌機內置了幸福之家外,還與眾多廠商簽訂了OEM協議,將《幸福之家》預裝在了聯想之外的品牌電腦上,包括實達、TCL、超群等等,這些都是90年代末期的一線大廠。
上述的是軟件的推廣,除此之外聯想推出了自己的深度定制的Linux發行版Happy Linux。該Linux除了繼續貫徹開箱即用的理念外,既支持一般Linux系統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像幸福之家一樣使用這個系統。也就是說幸福之家是聯想試圖將消費者由Windows向自主定制的Linux系統引流的精彩一筆。聯想最終的目標是引流向自己的系統、自己的CPU。
(聯想定制的Linux系統也可以像幸福之家一樣使用,這降低了用戶轉向國產系統的難度)
最終,這個項目當然是失敗了,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能自己提供這麼多的軟件。很多專業軟件和工程軟件都是一片空白,所以說聯想的幸福之家真的是為“家用機”做的,這樣隨著XP的誕生後Windows操作系統逐漸人性化,推廣的意義就不大了。另一方面是聯想的戰略發生了轉變,Happy Linux被取消了,幸福之家原本的意義也就消失了。
這對華為未來獨立求生的啟示有很多,首先是中國自己的生態必須要有幾十個抓手級的應用(基本上也是最常用的應用)。華為完全使用自己的“備胎”之後,表現肯定會有所降低。但是通過對這幾十個抓手級應用的優化,完全可以將這些應用優化到與國外生態下同等甚至更優水平。普通人常用的手機APP就這麼20-60個,將這些應用優化好了,甚至輕度用戶察覺不到變化。
這方面的例證很多,比如說使用龍芯的某雷達顯控應用,X86 i7每秒10幀,經過與應用深度優化,龍芯平台上可以做到每秒20幀,而當時的龍芯和i7相比性能上還存在著數量級的差異。
同時,國產生態要想成功,前1000個流行應用必須要能在國產平台上跑起來,或者有類似的替代品。這部分應用不要求速度和國外的相同,但是要有。
最後,國產平台要有志氣,不能滿足於“備胎”和“過渡性質”的地位。初期可以兼容國外的平台,後期一定要向自主的平台上引流。
這些都是長期博弈中,中國ICT產業和華為退守國內後要想佔據上風,必須解決的問題。筆者相信伴隨著華為的危機而來的,一定是建立自主生態體系的良機,同時走出危機的華為和中國ICT一定能擺脫谷歌和ARM體系的框架,向著無人能預言的未來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