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正面和背面為何存巨大差異?科學家認為是巨大碰撞引發
月球總是向我們展示它好的一面。在面向地球的正面顯示出寬闊、平滑的盆地,而在背面則遍布著隕石坑。根據NASA在2012年啟動的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 (GRAIL)任務,已經發現月球背面有一層莫名其實的厚殼,並被一層額外的材料覆蓋。
自阿波羅任務時代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收集數據已揭開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神秘面紗。而最新證據表明造成月球正背面如此大差異的罪魁禍首是Judas的古老碰撞。近日發表在JGR:Planets期刊上的論文中,闡述了關於矮行星和月球之間的原始影響,以及如何導致現在月球地殼結構的360度計算機模型。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澳門科技大學空間科學研究所的祝夢華(Meng Hua Zhu)在新聞稿中表示:“GRAIL獲得的詳細重力數據讓人們對月球地殼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建模結果顯示月球正面和某個寬度為720和780公里(450至480英里)發生了大規模碰撞,然後以每小時14,000至15,000英里(每小時22,500至24,500公里)的速度移動,因此可以在月球正面和背面看到如此大的差異。
這篇論文的觀點是,月球正面遇到了一個巨大的爆炸,然後釋放出各種碎片然後再向背面擴散。這可以解釋較厚的地殼以及在月球上發現的一些意想不到和無法解釋的元素,也許是由於巨大的撞擊造成的。
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教授兼JGR主編:史蒂夫•豪克(Steve Hauck)表示:“這是一篇非常具有挑釁性的論文。了解月球正面和背面差異的起源是月球科學中的一個基礎問題。”
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衛星傳回地球首張近距離拍攝的影像,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的歷程。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亦有進入嫦娥四號的核心科學家團隊,參與後續的科學數據分析和研究,助力國家月球與行星科學的發展。
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設有超算中心助力嫦娥工程的科學數據分析和研究